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生活
健康
性爱
语言
母婴
潮流
学习
问答
军事
减肥
十大
排行
常识之最
食材
药材
top
/
科技硕果
常识网
>
科技之光
>
科技硕果
>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的介绍
2017-02-12 >>编辑:
常识坊整理
1、历史沿革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为全国提供卫星遥感数据及空间遥感信息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公益型装置,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建成以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在国家和中科院的支持下,又对系统进行过多次的升级改造和维护维修,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技术系统和较大规模的运行体系。它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资源卫星数据源的空白,它的发展催发和支持了中国遥感应用的发展,促进了遥感应用从科学实验向实用化、产业化的发展。地面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地球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同时开展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20年来地面站在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开展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形成以北京本部数据处理与运行管理为核心,北京(密云)接收站为数据接收点的运行格局,从建成时只能够接收处理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发展到现在能接收处理 十多颗卫星,谱段涵盖光学与微波,分辨率从2.5米到1000米,同时代理分发0.61米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真正实现了一站多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近实时、多种分辨率卫星数据接收处理能力。北京总部针对不同卫星形成了较完善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检索与信息服务系统。
地面站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分别与美国、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印度等国家和组织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了卫星数据接收协议,目前正在接收美国LANDSAT-5、法国SPOT-2/4/5、加拿大RADARSAT-1、欧空局ENⅥSAT-1和ERS-
2、印度RESOURCESAT-1、美国Terra和Aqua、以及中巴合作的CBERS-02B等11颗卫星数据,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目前地面站保存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达170余万景,是中国最大的多种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极其珍贵的空间数据历史资料。
2007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天空地一体化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根据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战略布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是为了适应国内外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领域科技发展趋势和新时期中科院科研工作发展的需求而成立的集运行与研究为一体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综合性、网络型研究中心。目标是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究机构,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应有贡献。目前,地面站已纳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技体系中。
历任站长王新民、潘习哲,现任站长王杰生。
2、签约情况
地面站代表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各类卫星数据接收协议,成为国际对地观测网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一员。
表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与国际卫星管理机构签约情况
NDSAT-5
美国
NASA/NOAA/EOSAT
1986年
JERS-1
日本
NASDA
1993年
ERS-1
欧空局
ESA
1994年
ERS-2
欧空局
ESA
1996年
RADARSAT
加拿大
CSA/RSI
1997年
SPOT-1/2/4
法国
CNES/SPOT IMAGE
1997年
LANDSAT-7
美国
USGS
2000年
SPOT-5
法国
SPOT IMAGE
2001年
ENⅥSAT-1
欧空局
ESA
2003年
3、数据服务
主要作用
地面站从1986年正式投入运行。通过对卫星数据持续的接收和处理,形成了中国目前最大的多种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为国家积累和保存了唯一的、极其珍贵的空间对地观测数据历史资料,这是中国进行空间信息应用中宝贵的数据资源。
作为中国遥感应用所需卫星数据的主要信息源,地面站为全国各遥感研究和应用部门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卫星遥感资料,为促进全国遥感应用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地面站现有国内外用户600多家,遍及政府部门和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地面站提供的卫星资料广泛应用于土地、林业、农业、水利等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质勘探、测绘、城市规划、水火虫灾害监测评估等众多领域,促进了中国高技术应用的产业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宏观决策的科学化论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数据使用部门
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国家环保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石油、冶金、煤炭等集团公司、研究机构、高校、省市地方政府、国际用户等。
重要服务项目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与灾情分析及灾后植被恢复监测;胜利油田黄河入海口改造规划;三江平原数万亩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葛洲坝工程环境监测;为地质矿藏勘探进行的地质地貌研究;为围海造田进行的珠江口海水泥沙量分析等;1991年以来每年的洪涝灾害监测,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与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监测(首次应用了5颗卫星重复监测的技术);中国每年大中城市扩展变化监测业务;大比例地形图修编;全国荒漠化监测;京津唐地区沙尘暴调查;全国农情速报;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各级资源环境大型数据库建设等。
最大用户
国土资源部是目前中国遥感卫星数据的最大用户。自1999年起,国土资源部开始借助遥感卫星进行土地执法检查,通过“拉网”式检查,使以往难于把握的土地违法违规瞒报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2005年,国土资源部对全国55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285个区县实施了卫星监测,监测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购买卫星数据430景。卫星遥感监测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得到了动态管理。利用高精确度的监测数据,可制作1:1万正射遥感影像图,用于辅助土地利用更新的调查。
4、研究获奖
科学研究
地面站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委重点项目,以及一些国际合作项目等大量科研课题,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遥感信息系统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获奖情况
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建立与系统功能发展(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金矿成矿模式找矿方向及找矿选矿技术方法研究(1997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SPOT数据预处理系统技术(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价(1997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航空磁带图像预处理系统(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应用TM信息进行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监测和灾情分析(1988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TM图像信息特征及在南皮县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1990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注:以上仅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奖项。
5、工程进展
1978年8月21日,中国科学院向当时国家计委、国家科委递交《关于从美国引进地球资源卫星地面站的报告》,两部委很快批复同意,并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批准。
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订《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与《协定》同时换文的《中美空间技术合作的谅解》确认: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中国拟购买一个美国地面站,以接收美国宇航局在轨及后续陆地资源遥感卫星发来的地球资源信息。这是一个对中国遥感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性文件。 1982年5月18日,中科院将地面站引进工作的意见向国务院办公厅及有关领导作了报告,使引进地面站计划最终得到批准。
在随后4年多时间内,地面站人员赴美谈判,在取得出口许可、解除技术限制、确定两址建站方案等关键问题上 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组织 人员分三批赴美进行为期3-12个月的技术培训,消化、吸收和掌握软硬件系统的结构和操作维修技术,为检测验收设备、自主开发卫星数据处理系统创造了条件。经严格管理施工,保证了地面站建设如期完成,开始了中国遥感卫星数据的自主接收。
1986年11月26日, 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地面站引进和建设的邓小平听说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经引进建设成功后,欣然提笔为地面站题写站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1986年12月20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落成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方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副院长周光召,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王大珩和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麦克-布里艾恩等出席。
1993年5月,地面站与日本宇宙开发事业集团签署了接收JERS-1 SAR卫星数据协议。
1993年10月,针对将要发射的Landsat6 卫星,地面站的预处理系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升级,从加拿大引进了GICS多星数据预处理系统,使地面站的数据处理能力从仅能处理Landsat-5 一颗星的数据,扩充到能处理 Landsat-5/6、ERS-1/2和JERS-1 等五颗星的数据,数据产品的生产能力也从过去的4小时/景,缩短到2小时以内。
1995年,地面站与欧空局签署了接收ERS卫星数据协议。
1996年4月,地面站与加拿大太空署签署了接收RADARSAT卫星数据协议。
1997年9月,地面站与加拿大MDA公司合作,顺利完成了RADARSAT/SPOT两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升级改造。
1997年,地面站的“多卫星遥感数据地面接收系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8年9月,地面站与法国成立了中外合资的北京视宝卫星图像有限公司,获得了接收SPOT卫星数据的主动权,迈出产业化发展的新步伐。
1998年10月,地面站与法国SPOT IMAGE公司合作成立了北京视宝公司,这是中法空间领域合作的一件大事。这家合资公司将利用法国的卫星技术和中国的地面系统相结合,负责将地面站接收的法国SPOT卫星数据在中国分发和销售。法国SPOT卫星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大主流资源卫星之一。其主要特点一是地面分辨率高(全色波段可达10米),如其他卫星观察不到的地面上的小街道、小河流,SPOT则能观察到;二是波段选择合理,可在地图测绘、城市规划、江河水灾和森林火灾防治以及农业、林业、军事等许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世界上几乎凡是接收美国陆地卫星的地面站均同时接收SPOT卫星数据,而其应用范围及数量均不亚于美国陆地卫星。中国对SPOT数据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由于过去SPOT卫星租星费用和版权费用高无法接收。这家公司的建立使中国广大的遥感用户用比较便宜的价格买到SPOT卫星数据和图像。
1999年2月,地面站11.28米口径天线接收系统通过验收。
该项目是为了接收中国和巴西技术合作研制“资源1号卫星”而建设的系统。资源卫星的升空,标志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民用遥感卫星,结束了单纯接收国外卫星数据的时代。(图10)
1999年10月,地面站研制的“卫星遥感数据存档介质转换与处理系统”完成并投入试运行,成功实现了卫星遥感数据地面运行性处理系统的自主设计、自主集成和基于商业化软件的二次开发与完善;在系统总体设计、硬件系统工程结构设计、数据处理系统动态流程工程化设计中,体现了兼容性、可靠性、易扩充性、易维护性和运行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先进技术的集成;在数据分步式处理、自动化批量作业、动态参数的文件方式传递、I/O的异步并行任务分配等方面,设计思想先进,技术上有创新。
1999年10月15日,地面站成功接收中国资源1号01星发送的数据。
2000年,地面站自主研发的“大数据量遥感信息快速处理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国家“863”重大攻关项目)。该系统经过完善最终形成PIPS2000系统,在中国小卫星地面预处理系统和中国农业大学高性能空间信息处理计算中心得到了应用。该系统采用PC机群作为系统平台,在Linux操作系统上配备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遥感图像并行处理软件系统和相应的管理、开发环境,可实现大型遥感图像的快速处理,突破了处理对象的数据规模限制 ,实现遥感算法70种以上,具有性价比高、处理速度快、扩展性强、适用性强、运行稳定等特点,是进行大型遥感图像快速处理和各类大型数据专业处理系统开发的理想平台。
2000年9月18日,地面站首次作为东道主成功举办了第29届陆地卫星国际地面站站长会议。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美国地调局(USGS)、欧洲空间局(ESA)、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加拿大太空署(CSA)等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十几个国家的地面站站长齐聚北京,交流经验,并商讨卫星工作的有关事宜。各国代表对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规模和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会议进一步确立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作为民用遥感卫星国际站网的重要成员的地位。
2001年11月20日,地面站与法国SPOT IMAGE公司正式签署了SPOT-5卫星数据接收协议,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签署该星接收协议的国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法国对外贸易部部长于瓦(F.Huwart)出席了签字仪式。法国SPOT-5卫星性能优异,观测范围宽、分辨率高(达2.5米)。接收和处理SPOT-5数据,能开拓新的卫星遥感应用领域,满足国家和中国遥感用户的需求。
2001年12月18日,地面站召开了第二届用户委员会扩大会议暨第三届用户委员会成立大会。参加此次大会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内蒙、河南、福建的国土、地质、煤炭、核工业、测绘、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环保、城市建设、科研、教育、军队等中国遥感应用主要领域的重要专家和业务领导人。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全国地方遥感协会等有关部门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2002年1月,地面站开始了接受法国SPOT-5地面系统的建设工作。
2002年9月27日,地面站举办了“SPOT-5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验收签字仪式。SPOT-5接收与处理系统安装、调试、测试、验收的成功完成,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经具备接收处理SPOT-5卫星数据的能力,成为法国SPOT地面接收网络中第一个具备该能力的国际网站,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运行系统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四年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和法国SPOT IMAGE公司就开始了中法两国空间领域合作,开始接收法国SPOT系列卫星数据。法国新发射的SPOT-5卫星最显著特点是提高了地面分辨率,全色波段的地面分辨率由10米提高到5米和2.5米,多光谱波段则由20米提高到10米,并可实现同轨立体成像。这些数据将会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该仪式上地面站、法国SPOT IMAGE 公司、S&DE公司还签署了系统测试过程备忘录,地面站、法国SPOT IMAGE 公司、S&DE公司、东方科仪公司共同签署了系统测试结果认证证书。
2002年11月5日,地面站与美国Digtal Globe公司签订 了分发美国“快鸟”卫星数据协议。
2002年11月12-14日,中巴双方有关技术人员为检验CBERS-1-02卫星巴西WFI生成仪器与地面接收系统之间的匹配性,确保卫星升空后地面接收系统能可靠地接收WFI数据,在地面站北京接收部进行了有线对接试验。共有7家单位参与试验,此次星地对接试验工作圆满完成。
2002年12月,地面站完成了对10米天线系统X波段数据通道进行的改造(因仪器设备老化、技术指标下降),使其实现720MHz中频变频。改造后的10米天线信道,在11.28米天线发生伺服故障时,成功抢收了CBERS-01和LANDSAT-7等卫星数据 ,并重点承担SPOT-5卫星数据的接收任务。
2003年的1月,地面站完成了11.28米天线控制系统的改造,伺服系统备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设备完好率。
2003年3月7日,地面站第三届用户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地面站2002年度工作汇报,用户委员会委员交流数据应用情况,并对地面站的服务、产品质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了推动中国微波遥感的应用,发挥地面站存档数据的作用,地面站提出较大幅度降低ERS存档数据价格,用户委员会成员对此非常赞同和欢迎,会议对ERS卫星数据的价格提出了建议。
2003年6月16日,挪威Kongsberg Spacetec AS公司、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有限公司三方就欧空局环境监测卫星(ENⅥSAT)中高级合成孔径雷达(ASAR)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软件和硬件进口商务合同共同签署了协议。ENⅥSAT 卫星2002年3月由欧空局发射升空,2003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星上传感器ASAR具有双极化、多模式的新特点,其数据的地面分辨率最高达25米,覆盖范围最宽可达400公里,可应用于水灾监测、作物估产、油污调查、海冰监测等方面。
2003年6月,地面站完成“自动生成按地形图分幅的影像产品开发”并投入运行,提升了图像处理深加工能力。该成果按标准地形图分幅的卫星影像,完全按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幅号进行图像裁切,最后形成1:2000~1:50万系列卫星影像产品,拥有与标准地形图一致的坐标系统和地理网格注记,便于比对和野外定位。特有的高水准预处理几何精校正技术、数字镶嵌技术和多卫星数据融合技术,保证了该产品的几何定位准确性、辐射水平连续性和信息可判读性。按标准地形图分幅的深加工产品备受用户青睐,服务于野外调查和地形图更新等方面工作
。
2003年7月,地面站建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几何精校正产品生产体系。根据用户对数据产品多样化的要求,地面站在继续提供传统数据产品的同时,开发了按地形图分幅遥感影像产品自动生产系统,推出了几何精校正产品、正射校正产品以及激光成像图像产品等,为用户提供更快捷的服务与多种数据产品。几何精校正产品是用地面控制点修正卫星轨道与姿态数据,对图像进行几何精校正处理所得到的产品。高程校正产品是在几何精校正产品处理的基础上,同时采用数字高程模型纠正地形起伏造成的误差的产品数据。该系统内控制点数达7000余点,覆盖华北、东北、华东、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较完善的LANDSAT-5/7、SPOT-1/2/4和RADARSAT-1精校正产品生产系统。依靠几何精校正控制点库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对LANDSAT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了数字正射校正产品的生产能力。
2003年7月,地面站承担了中国国际灾害监测星座+4(中国 DMC+4)对地观测数据地面预处理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国际灾害监测星座(DMC)由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制造的3颗小型对地观测卫星组成,另一颗属于中国的“中国国际灾害监测星座+4(中国 DMC+4)”将加入该系统。对地观测数据地面预处理系统将使DMC+4的对地观测数据能具备实时性和高质量地被处理,全方位地服务于国内外遥感用户。
2003年7月17日,中国资源卫星北京数据接收站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天线接收系统、数据记录及监视系统通过了技术指标测试。
2003年7月24日,中国资源卫星北京数据接收站建设工程通过技术鉴定,鉴定专家组由陈述彭、张履谦、胡光镇3位院士以及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总参谋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减灾委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2003年7月17日,地面站11.28米口径天线接收系统通过鉴定,误码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及跟踪接收、数据记录、回放等功能良好,是目前国内外遥感地面系统中先进性和可靠性最好的系统之一。从1999年10月至2004年6月,成功接收记录CBERS-01星5038条轨道数据,成功率98%以上;
2003年7月,地面站自主开发了星载红外多光谱扫描仪预处理系统,重点结合中国对地面系统发展的需求,全面掌握遥感卫星地面预处理系统的关键技术,提高中国地面系统研究与发展能力,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在星载红外多光谱扫描仪宽带数据软件格式化同步技术、图像的辐射校正技术、系统几何校正技术及数据管理、数据查询和生产运行管理系统研究中,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项目完成了系统集成工作,形成原型系统。可通过IE等web浏览器界面,完成产品处理、快视处理、原始数据管理、云量评估、数据查询等工作。
2003年10月9日,地面站与法国Spot Image公司正式签署Envisat卫星数据接收与分发协议,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签署ENⅥSAT数据接收协议的地面站(图14)。地面站年底向用户提供该星ASAR数据服务。ENⅥSAT 卫星2002年3月由欧空局发射升空,2003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星上传感器ASAR具有双极化、多模式等新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民用合成孔径雷达传感器之一。其数据的地面分辨率最高达25米,可应用于水灾监测、作物估产、油污调查、海冰监测等方面。
2003年10月22日,地面站成功接收中巴资源卫星02星首次发射的数据,并移交给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进行后续处理。
2003年10月,地面站11.28米口径天线接收系统成功接收记录了CBERS-02星首次下传的数据。专家认为该系统具有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11月18日,地面站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卫星遥感数据及技术服务合作协议上签字,标志着两个单位在遥感技术领域的合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卫星遥感数据将在黄河水资源调查与管理、流域生态监测及变化监测、黄河洪涝及冰凌讯期监测等方面发挥作用。
2003年11月25日,地面站完成了ENⅥSAT地面系统引进建设工程,在京举行验收签字仪式(图15)。12月开始接收、处理和分发ENⅥSAT数据,为中国遥感用户提供了方便、可靠地获取该卫星数据的途径,而ENⅥSAT的可调多观测角度、双极化、宽幅成像等突出优点,在中国带动了新的SAR数据应用领域。
2003年,地面站开发的综合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化数据查询服务。该项目包括多元数据存档管理与数据查询浏览服务子系统(CS)、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订单任务单管理子系统三个模块,其中,CS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多卫星存档数据目录的一体化查询和文本、地图两种查询方式以及经纬度范围、地名等多样化的空间查询手段;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规范了磁带库运行管理系统 ,初步实现了存档数据和存档介质管理自动化,功能全面、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定单任务单管理子系统涵盖了目前地面站主要的数据服务项目,并为这些数据服务提供了强大的管理、统计功能。
2003年,地面站独立承担的“卫星遥感数据存档介质转换与处理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1月7日,地面站召开用户委员会三届三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用户委员会成员(由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测绘、海洋、地质、石油、核工业、高校、中科院等部门以及部分省市的遥感中心或遥感调查办等专家组成),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国家科技部、中科院机关领导以及地面站的有关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用户委员会认为,地面站在系统运行、数据产品服务与积极开拓数据源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包括数据接收系统国产化研究与建设、远距离光纤数据传输系统建设、在国际上第一个签署ENⅥSAT数据接收和分发协议、筹备IRS卫星接收等,有利于支持和推动中国遥感应用产业化发展,为拓宽中国遥感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领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2月24-25日,地面站通过了财政部组织的专项基金2003年绩效考评。财政部教科文司、中科院综合计划局、高技术局以及地面站的有关领导参加了考评工作。考评采取会议报告、专家提问、现场视察、查验帐目及过程实物、专家讨论及打分等方式进行。专家组认为,地面站项目立项合理,目标明确,全部完成并在某些方面超额完成了2003年度的运行工作指标。该项目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符合发展的实际;组织管理严密、有效,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保障了地面站高效服务和运行;地面站在国家一系列重大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效益显著。在财政部专项及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地面站出色地完成了许多重大任务,技术水平已进入国际地面站网先进行列。
2004年3月26日,“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系统能力扩充”项目通过现场测试验收。该项目2002年3月站内立项,随后列为中科院重大科学装置运行维护专项,首次采用国产化技术建成一座天线口径6米的高性能的陆地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及记录系统。该项目有力提高了地面站的数据接收能力,锻炼了工程总成策划、设计、集成、天伺馈、微波、信道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能力,成功接收了美国LANDSAT-5/7、法国SPOT-2/4、加RADARSAT、欧空局ENⅥSAT和印度RESOURCESAT-1等多颗遥感卫星数据,摆脱了对国外天线接收系统设备的依赖;设计研发网络化卫星数据检索查询系统,实现24小时网络服务,为中国自主研制高可靠性地面天线接收系统、发展中国遥感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2004年4月16日,地面站“小型接收站系统”通过了测试验收。专家组根据小型接收站系统对记录分系统的功能、指标要求和多星记录系统立项方案指标要求,对小型接收站系统记录分系统即“多星记录系统”进行现场测试验收。该系统满足小型接收站系统项目和多星记录系统设计方案相关的各项功能和指标要求,具备高可靠性和运行性,具备大部分遥感数据记录及回放能力,实测指标均优于设计指标。原“多星记录系统”于2003年1月投入试运行,成功解决了遥感卫星地面站多年来由于记录系统瓶颈问题而造成的部分卫星数据无法安排接收记录的局面。随后,该系统纳入“小型接收站系统”项目并作为其中的记录分系统实施。小天线接收系统安装联调完成后,所接收的卫星数据全部实时记录在“多星记录系统”设备上。
2004年4月,“密云接收部至北京总部卫星数据网络传输系统”安装完成投入试运行。该系统以北京市政府信息专用网络资源为依托,将地面站密云接收部与市内的数据处理总部以高速光纤网络相连,系统传输线路全长171公里,传输网络带宽1000Mbps,网络传输数据丢包率小于10-6,数据传输的误码率小于10-8。光纤网络将卫星数据从密云运到北京的时间,从最少两个半小时缩短到1~2分钟,地面站可在两个小时左右,完成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和互联网分发过程,达到目前国际先进地面站水平,极大提高了应对紧急数据需求的能力。该系统准实时传输并处理了LANDSAT 系列、SPOT系列、RADARSAT卫星、ENⅥSAT卫星、RESOURCESAT-l卫星及EOS/MODIS卫星系列等多颗遥感卫星数据。先后参与并完成了包括水灾监测在内的国内外遥感用户多项紧急任务。
2004年5月27日,地面站与日本ERSDAC公司签署 了分发Aster数据协议。
2004年8月27日,“国家对地观测系统MODIS共享平台网络”开通暨EOS-TERRA/AQUA-MODIS数据网络无偿共享研讨会在地面站北京接收部召开。国家科技部邵立勤副司长、中科院郭华东副秘书长、地理与资源所刘纪远所长、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王杰生站长、刘定生副站长、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吴登洲秘书长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家对地观测系统MODIS共享平台网络的正式开通,是地学界的一件大事,地理与资源所和地面站所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与合作,为中科院其他单位未来实施三期创新工程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2004年9月3-4日,国家遥感中心组织专家在地面站北京接收部,就国家对地观测系统的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展开研讨。参加会议的院士有孙鸿烈、孙枢、陈述彭、童庆禧、李小文、陈志恺、叶培建等,科技部高新司、信息所、民政部减灾委、水利部检测处、国家基金委地学部、中国气象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资环局遥感处、中科院空间中心、遥感所、地理所等单位的有关专家、领导也参加了会议。
2004年9月6日,地面站承办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信息系统与服务工作组(CEOS/WGISS)第18届全会暨子工作组联合会,以及同期举行的“对地观测应用中数据和信息服务技术进展与趋势”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04年9月28日,地面站的“遥感卫星接收系统能力扩充项目”通过专家验收。专家组认为:该系统是一套首次由国内研制的、6米天线/160Mbps接收多遥感卫星数据的小型地面接收系统,主要由数据接收、记录2个分系统构成。数据接收分系统具有测角精度高、轨道误差修正手段多、故障自检定位功能强等特点;记录分系统具备目前国内外大部分遥感卫星数据的记录能力,并可为其它卫星的数据研究分析和记录系统检测提供手段。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可以方便地增加接收卫星的种类,灵活地组织数据输出,系统适用能力强,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好,极大地提高了地面站卫星接收能力。
2005年1月13日,地面站用户委员会三届四次会议在京召开,用户委员会成员以及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国家科技部、中科院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地面站2004年度工作汇报、地面站数据接收能力扩充项目的综述,高度赞扬了地面站过去一年在系统运行、数据产品服务与积极开拓数据源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充分肯定和支持地面站为发展所作的积极努力,地面站与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水利部黄委会等大用户紧密合作,增强了为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的实效性,推动了遥感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会议交流了2004年数据应用的情况,并就中国卫星遥感数据源建设、发展数据产品种类、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005年4月12日,地面站引进并建成印度RESOURCESAT-l卫星接收、处理运行系统,并投入正常运行。RESOURCESAT-l是印度IRS-l卫星系列的成功延续,于2003年10月发射升空,将3种分辨率不同、幅宽不同的传感器组装在同一个平台上,主要应用于农业遥感等方面。其中5.8米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分辨率高、重访周期短、覆盖范围大,在城市规划、灾害处理、制图等领域非常有效;23米及56米分辨率的彩色图像信息丰富、覆盖范围大,可用于环境及农业监测、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等。
2005年4月22日,地面站与美国Space Imaging公司签署接收、处理和分发印度Resource Sat-1卫星数据协议。
2005年5月25日,地面站开始正式接收欧空局ERS-2 LBR卫星数据,开始了中低分辨率的对地球和大气层的监测, 弥补了中国以往这一领域卫星数据缺乏的空白,同时为开展中低分辨率数据的共享服务奠定了基础。
2005年7月13日,地面站“小卫星对地观测数据地面预处理系统”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由15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该系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所建立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遥感卫星地面预处理平台,系统功能齐全,以并行集群系统为处理核心,具有高速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系统扩展性。在该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DMC+4小卫星的预处理系统,具有良好的集中管理特性,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容错性和稳定性都达到了业务系统的要求,部分内容和指标优于原合同要求。
2005年8月3日,中科院基建局组织专家组对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二期创新前后的五个建设项目进行竣工验收。五个项目包括:中国资源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北京数据接收站改扩建工程;六米天线基础配套工程;供电系统改造项目;锅炉煤改气项目及购买住宅。验收组由24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听取了“中国资源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北京数据接收站改扩建工程”等五个建设项目的报告,并就每个项目的工艺、建安、档案、财务及使用与管理五大方面进行全面的核查。验收 组认为,地面站的五个建设项目建筑物和设施建设质量良好;建筑工艺和功能满足科研及用户的使用要求;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符合国家和中科院有关规定;财务管理规范,账目清楚;基建项目建成后,及时投入了使用,运行和管理情况良好,对科研和吸引优秀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意五个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2005年12月,地面站的“ENⅥSAT ASAR数据共享平台”开始试运行。ENⅥSAT卫星是欧空局迄今为止最大的环境监测卫星,其高级合成孔径雷达(ASAR)在C波段具有多极化、可变观测角度、宽幅成像等特性。其数据可以广泛应用于自然灾害监测、资源环境调查、雷达遥感教学与科研等领域。该项目由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支持。
2006年1月18日,地面站第三届用户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2006年5月24-26日,地面站主持召开了第三届国际未来智能对地观测卫星(FIEOS)会议。
2006年6月29日,地面站和日本遥感技术中心在北京签署《关于ALOS卫星数据在中国分发的协议》。
2006年,地面站自主研制的“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处理系统投入正式运行。
2006年10月24日,地面站正式开始分发日本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LOS的数据。
2007年4月19-20日,地面站质量管理体系接受了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的第2次监督审核并顺利通过。
2007年6月15日,TerraSAR-X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发射升空并成功下传了卫星图像。地面站与日本PASCO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决定双方合作分发TerraSAR-X卫星数据。
2007年8月1日,地面站承担的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维修改造项目“10米接收系统国产化改造及信道资源整合”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该项目进入了实际研发阶段。
2007年10月,地面站与日本PASCO公司决定双方合作分发TerraSAR-X卫星数据,以服务于各应用部门和领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贡献。TerraSAR-X高分辨率雷达卫星于2007年6月15日发射升空并已成功的下传了卫星图像,很快能将投入正常运行。该卫星具有全色的、全天侯的观测能力,可提供多种极化方式、多种分辨率的数据产品,应用领域相当广阔:可应用于土地利用、基础地图、突发事件检测、农产品、森林情况监测等多个领域。
2007年11月22日,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共同主办的“2007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论坛”在京隆重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60个单位的300名嘉宾和代表。特邀报告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徐冠华院士等国内外著名的科研管理领导、著名领域科学家和技术应用专家,报告涉及国内外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研究和发展方向,领域战略重点等相关内容。通过交流,与会代表了解了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领域学术研究国内外新方法、新思路,并通过互动发言,围绕论坛定位、机制、作用等方面积极献计献策。
2007年12月4日,大科学装置维修改造项目“遥感数据异地备份系统”立项申请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由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承担。项目负责人李安研究员详细汇报了项目立项过程、项目必要性和意义、研究目标及项目实施方案、项目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经过答疑和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项目申请的评审,项目经费约960万元。该项目的目标是解决目前亟待解决的遥感数据存储安全问题,这对于长期保存和有效地利用二十余年来及今后中国珍贵的遥感数据十分必要和迫切。改造项目将建立遥感数据异地备份与容灾体系,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相互检索、动态备份及快速恢复。系统主要技术指标明确合理,功能全面,技术成熟可靠,可与现有系统有机结合,满足对地观测中心数据存档安全的应用需求,并将为对地观测中心更好的服务于全国遥感用户提供又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基础。项目计划研制周期为14个月。
2008年7月22日,大科学装置维修改造项目“10米接收系统国产化改造及信道资源整合”详细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该项目的研制过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项目主要对中心密云接收站的现有接收系统进行国产化改造,对信道设备进行整合,开发统一、智能化的信道管理和监控系统,开发卫星数据通用记录系统、快视设备以及数据回放设备,研制遥感卫星地面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评审会上,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项目的详细设计方案。经过答疑和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项目详细设计方案评审。
2008年11月13日,大科学装置维修改造项目“遥感数据异地备份系统”概要设计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该项目的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新文化建设
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鼓励创新的文化,是一种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观念和行为道德规范,是一种给人归属感的“精神家园”,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院的创新文化建设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是精神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层面,第三个层面是与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相应的,表现为一种物化的、外在的形式与载体。以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层面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以规章形式出现的制度文化是遵循这一内涵的创新文化的评价体系,而形象标识、工作环境等则是创新文化的物化载体。
我站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并且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特别是在发动群众、转变观念、组织领导、制订规划、行为规范、制度创新、园区建设、形象设计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总体目标
依据地面站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继承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以团队创新精神为基础,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知识创新要求,具有地面站特色的创新文化体系。形成良好的园区环境,优质的后勤服务,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创新目标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运行机制和文化氛围。我站作为技术支撑型科技机构,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特别要强调技术条件的先进性、有效性和为国家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及时性;在员工中努力培育献身科学、勇于创新、敢挑重担和在实际运行工作中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甘当配角、做无名英雄的精神。
7、接受卫星介绍
美国陆地卫星七号 (LANDSAT-7)
卫星参数:
近极近环形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05公里
倾角:98.22o
运行周期:98.9分钟
24小时绕地球:15圈
穿越赤道时间:上午10点
扫描带宽度:185公里
重复周期:16天 卫星绕行:233圈 [1]
波段号
类型
波谱范围
地面分辨率
1
Blue-Green
0.450-0.515
30m
2
Green
0.525-0.605
30m
3
Red
0.630-0.69
30m
4
Near IR
0.775-0.90
30m
5
SWIR
1.550-1.75
30m
6
LWIR
10.40-12.5
60m
7
SWIR
2.090-2.35
30m
8
Pan
0.520-0.90
15m
美国陆地卫星五号 (LANDSAT 5)
卫星参数:
近极近环形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05公里
倾角:98.22o
运行周期:98.9分钟
24小时绕地球:15圈
穿越赤道时间:上午10点
扫描带宽度:185公里
重复周期:16天 卫星绕行:233圈[2]
波段号
波段
频谱范围μ
分辨率m
B1
Blue-Green
0.45 – 0.52
30
B2
Green
0.52 - 0.60
30
B3
Red
0.63 - 0.69
30
B4
Near IR
0.76 - 0.90
30
B5
SWIR
1.55 – 1.75
30
B6
LWIR
10.40 – 12.5
120
B7
SWIR
2.08 - 2.35
30
RADARSAT-1
基本信息: RADARSAT卫星是加拿大于95年11月4日发射的,它具有7种模式、25种波束,不同入射角,因而具有多种分辨率、不同幅宽和多种信息特征。适用于全球环境和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监测等。
卫星参数:
太阳同步轨道(晨昏)
轨道高度:796公里
倾角:98.6o
运行周期:100.7分钟
重复周期:24天
每天轨道数:14
卫星过境的当地时间约为早6点晚6点。
重量:2750kg[3]
工作模式
波束位置
入射角(度)
标称分辨率(米)
标称轴宽(公里)
精细模式(5个波束位置)
F1- F5
37---48
10
50x50
标准模式(7个波束位置)
S1- S7
20---49
30
100x100
宽模式 (3个波束位置)
W1-W3
20---45
30
150x150
窄幅ScanSAR (2个波束位置)
SN1
20---40
50
300x300
SN2
31---46
50
300x300
宽幅ScanSAR
SW1
20---49
100
500x500
超高入射角模式(6个波束位置)
H1-H6
49---59
25
75x75
超低入射角模式
L1
10---23
35
170x170
日本JERS-1卫星
基本信息:
JERS-1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于1992年发射。用于国土调查、农林渔业、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星上传感器SAR。
卫星参数:
太阳同步轨道
赤道上空高度:568.023公里
半长轴:6946.165公里
轨道倾角:97.662o
周期:96.146分钟
轨道重复周期:44天
经过降交点的当地时间:10:30-11:00
空间分辨率:方位方向18米
距离方向18米
幅宽:75公里[4]
ERS卫星
基本信息:
ERS-1 ERS-2 欧空局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发射。携带有多种有效载荷,包括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风向散射计等装置),由于ERS-1⑵采用了先进的微波遥感技术来获取全天候与全天时的图象,比起传统的光学遥感图象有着独特的优点。
卫星参数:
椭圆形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80公里
半长轴:7153.135公里
轨道倾角:98.52o
飞行周期:100.465分钟
每天运行轨道数:14 -1/3
降交点的当地太阳时:10:30
空间分辨率:方位方向<30米
距离方向<26.3米
幅宽:100公里[5]
CBERS-1 中巴资源卫星
基本信息:
CBERS-1 中巴资源卫星由中国与巴西于1999年10月14日合作发射,是中国的第一颗数字传输型资源卫星。
卫星参数:
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778公里,倾角:98.5o 重复周期:26天 平均降交点地方时为上午10:30 相邻轨道间隔时间为 4 天扫描带宽度:185公里星上搭载了CCD传感器、IRMSS红外扫描仪、广角成像仪,由于提供了从20米—256米分辨率的11个波段不同幅宽的遥感数据,成为资源卫星系列中有特色的一员。[6]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
波段数:4
波谱范围:
B6:0.50 –1.10(um)
B7:1.55 – 1.75(um)
B8:2.08 – 2.35(um)
B9:10.4 – 12.5(um)
覆盖宽度:119.50公里
空间分辨率:B6 – B8:77.8米
B9:156米
CCD相机:
波段数:5
波谱范围:B1:0.45 – 0.52(um)
B2:0.52 – 0.59(um)
B3:0.63 – 0.69(um)
B4:0.77 – 0.89(um)
B5:0.51 – 0.73(um)
覆盖宽度:113公里
空间分辨率:19.5米(天底点)
侧视能力:-32 士32
广角成像仪:
波段数:2
波谱范围:
B10:0.63 – 0.69(um)
B11:0.77 – 0.89(um)
覆盖宽度:890公里
空间分辨率:256米
法国SPOT卫星
卫星参数:
法国SPOT-4卫星轨道参数:
轨道高度:832公里
轨道倾角:98.721o
轨道周期:101.469分/圈
重复周期:369圈/26天
降交点时间:上午10:30分
扫描带宽度:60 公里
两侧侧视:+/-27o 扫描带宽:950公里[7]
波谱范围:
多光谱Ⅺ
B1 0.50 – 0.59um
20米分辨率
B2 0.61 – 0.68um
B3 0.78 – 0.89um
SWIR
1.58 – 1.75um
全色P10米
B2 0.61 – 0.68um
8、地理位置
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上的四通桥西北角。大门朝南隔三环路与友谊宾馆北门相对,乘公共汽车830,730,323,365,355,944,运通201,运通101各路于人民大学站下车均可到达。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的介绍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的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的介绍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介绍
最新文章
信息高速公路
激光
中国又一个黑科技,或比华为还牛,解决70亿人的需求!
福建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可自主转让
河北省出台农业科技成果“后补助”办法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助推辽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2014年上半年内蒙古重大科技项目运行稳中有进
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光电子“十三五”发展战略研讨
精彩推荐
如何人工造雪,人工造雪的方法
浙江省金融研究院的介绍
WAAS是什么?WAAS的原理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助推辽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美363公斤死者火化喷出高温油脂引燃火葬场
空中客车A380
热农院校的信息
名片扫描仪是什么?具体概况
今日关注 /
today focus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与介绍
1简要介绍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
信息高速公路
激光
中国又一个黑科技,或比华为还
福建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可自
河北省出台农业科技成果“后补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助推
2014年上半年内蒙古重大科技项
热门排行榜
/ top
排行
健康
生活
人物
01
中国历史纪录片前十名排行榜
02
盘点十大好看的超能力电影排
03
盘点欧美十大说唱歌手排行榜
04
盘点印度十大美女明星排行榜
05
盘点欧美十大DJ歌手排名top1
06
中国十大音乐APP排行榜top10
07
十大飞行题材电视剧排行榜to
08
盘点英国十大美女明星排行榜
01
常食葡萄可有效预防癌症
02
上医院看病如何才能省事,医
03
在看病时你应该知道你有哪些
04
血型与疾病有关系?
05
午休15分钟 可助白领养心
06
自制“柿龙散”治好口腔溃疡
07
常用健康生活小常识100条
08
男女心理健康的几大标准
01
影响你健康的9种不良的生活
02
使用眼药膏要注意四个要点
03
吃胃药按顺序来
04
三种药不能和乳酶生一起吃,
05
维生素作用大全
06
实用生活小常识100条,生活常
07
指数型基金是什么?有哪些特
08
怎么才能在租房时省点钱?
01
欧美最漂亮性感丰满的60位模
02
日本女星极品最漂亮2019排行
03
日本最漂亮性感丰满的100位
04
细数中国拍摄裸戏一丝不挂并
05
日本最漂亮排行TOP10的写真
06
日本最漂亮性感,最美丽丰满
07
盘点十大情色性感女神(组图
08
盘点韩国十大美女主播排名to
问答1000
特别关注 /
special
吃西餐的十大基本礼仪,西餐礼
治疗咳嗽最有效的偏办法
喜洲镇 “五朵金花”的故乡
京东
信息高速公路
盘点日本最漂亮的女星排行榜to
激光
吃胃药按顺序来
药材·食材 /
hot
山姜
午香草
五爪龙
龟甲
列当
青皮
西番莲
鲈鱼
黄鳝
芝麻酱
秋刀鱼
马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