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些和顺人到缅甸做工开矿,经商贸贾,有的甚至在缅甸政府供职,旅缅华侨日益增多。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部分华侨在异国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出现了一批批雄商巨贾和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士,这其中包括被为缅王设计和督修皇城的缅甸四朝国师尹蓉。在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和顺一直处在开放和发展的前沿。它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上的一颗明珠。它的开放与发达,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大商人…… 和顺文化的精髓是“和顺”两个字。和为贵,万事顺意,和顺人家等等,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和国人美好的愿望与追求。走进和顺,人们能领略她古朴优雅“亦农、亦商、亦儒”的乡间生活、田园风光及自然景观。
由于大量的财富和文化的积累,和顺从人类社区大环境到民居的建筑都独具风格,乡村里至今还保存着8万多平方米明清建筑群和民国时代的民居,它是和顺数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坚,渐次递升,连续两三公里,整体民居顺势而建,无不体现出和顺的包容与胸怀。大盈江穿越马蹄窝式的坝子,三合河绕村而过,两旁垂柳拂岸,一座座古刹、房舍、祠堂、林园疏疏落落围绕着和顺坝子,依山伴水的让人心思恍惚。站在一座被命名为“双虹桥”的石拱桥上,耳听潺潺的溪流,看着葱郁的荷塘、河边垂钓的老人、村中古老的建筑,村妇捣衣之声和不远处一群鸭鹅的鸣叫声时断时续,透出了乡村的安详、纯朴和宁静。
这里满溢着中原遗风,充满了江南之气,这是一个荷塘传芳、茂林修竹的桃花源,与颇为现代的腾冲县城赫然拉开距离——整整600年。穿过双虹桥,来到和顺镇的水碓村。这是一个规模不小,建筑形制也经过规划、设计的村寨。只见一栋栋密集的古宅环山而建,粉墙黛瓦,整洁美观。宅屋间有一条条深幽的街巷,把整个村庄连为一体。青石板路、参天树木仿佛把那些高大的白墙青瓦掩映为不太真实的布景,或者说,和顺随处荡漾的古典气息似乎遗世孤立而不近人间烟火;知识与学养滋润下的和顺人举手投足都颇具风度。在青石板路上的村妇、农夫赶着快乐的猪群,随手把猪粪拣拾到竹蓝里。他们怡然故我,如果你是外地人,他们会主动跟你打个招呼:从哪儿来,往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