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你的确很少能找到类似和顺这样地道和传统的小镇。从腾冲县城西南出城4公里,穿过一片稻田,踏着笔直的青石板大道一路前行,就到了和顺乡。耸立的牌坊正是和顺的入口,“和顺顺和”四个大字用最直接的古典意韵引领你走进它。和顺镇,古称“河上屯”、“阳温暾”。因境内由一条“三合河”绕村而过,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更名“河顺乡”。后取“士和民顺”之意,康熙四十一年改称“和顺乡”,其含义是“和睦顺畅”,表现着“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意境。2001年11月改为“和顺镇”。目前,全镇辖3个村委会,14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85人。2500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联结了中国和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在这条古道上,有着传统的经商习惯和便利。
和顺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站,它的原著民佤族,世世代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和顺与缅甸相邻,面向南亚、东南亚,和顺人称这些地方为“夷方”,成年男人一定要“走夷方”闯荡,成就一番事业。大马帮成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走夷方”成为和顺人的生存方式,人、财、物在这个地方聚散、流动,使这个乡村出现了云南最早的跨国商贸热潮和很大的家族商号。明朝洪武年间,来自中原的戍边军屯将士进驻和顺的同时,把先进的汉文化引入这个西南小镇。战争平息之后,戍边将士的后代大兴儒学,诗书礼仪、教化风气,浓浓的书香蕴育出400多名举人和秀才,其中不少儒士“儒夷皆通”,他们走出西南一隅,在明朝中央政府中世代垄断着“鸿胪寺叙班”的职务――这些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不断扩充并丰富着和顺的文化气息,成为和顺历史上的第一批栋梁。此后,内地移民到和顺的人数增多,他们与缅甸往来频繁,互通语言。遇到军事、外交、商业等公务,和顺人常被聘为翻译和向导,也因此产生了为中缅两国文化、外交做出贡献的寸玉、李瓒等翻译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