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3)

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

2018-07-20 >>编辑:常识坊整理

三、 当今中学生的几种心理矛盾 1、完美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完美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

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

三、当今中学生的几种心理矛盾
 

  1、完美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完美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完美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此刻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构成了完美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完美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2、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一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剩余的,就连平时校园组织的大扫除也厌恶,能够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透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透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忙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4、独立意识与依靠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校园、社会产生反抗情绪,能够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潜力。这一是因为校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潜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证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能够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靠性。这种依靠性不仅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潜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靠心理。
 

  5、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用心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群众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十分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构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6、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此刻许多中学生能用心地为社会、校园、班级做好事,也能用心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透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忙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构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好处上的助人。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