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精选《青春之歌》读后感

精选《青春之歌》读后感

2018-06-09 >>编辑:常识坊整理

《青春之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作品描写了抗日和抗战时代背景下,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全文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他们坚强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精选《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


精选《青春之歌》读后感400字......篇一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当时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生母是一个农民,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叛性格。

      这本书通过描写林道静这些青年人投身革命事业的艰辛,展现了一段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风貌,很好的诠释了一个革命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精选《青春之歌》读后感400字......篇二
 

      《青春之歌》确为青春的赞歌。一群青年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能有思想、有觉悟,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努力。本书中,有三类人:为追求共产主义而身体力行的学生群体;有安于享乐,只求自保的资产阶级分子和埋头苦读的书生;还有一类是饱经风霜的无产阶级。也许这三类群体的年龄跨度大,但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本书里,特别强调的是受到剥削的农民阶层和工人阶级。他们是社会运作的基础,但他们的地位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地主的剥削,政府的压迫,无一不使他们本就艰辛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经过斗争,新中国的成立废除了地主,将土地还给农民。但到如今,农村、农民、农业还是困扰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农民在土地风吹雨淋的劳作,一年的收入也只够温饱,农村再发展依然还是无法真正崛起,农业再重要也抵不过第三产业。这是现实的中国,是一个还应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国。
 

      《青春之歌》希望它是一首唱不尽的赞歌,希望他能唱醒还在沉睡的青年,希望它能唱尽农村发展的问题。
 


精选《青春之歌》读后感400字......篇三
 

      原来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因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如此骄傲,宁死不屈。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他们是在为自己所坚持的理想的社会奉献青春,为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或许在几十年后现代人的眼中看来这样的理想幼稚而可笑,在西方资本主义,如乔治奥威尔看来,这不过是一小群人许下的空头支票。但无论如何,在那个让人不堪回首的年代,国破家亡,一点点的希望就是救命稻草,星星之火,因为这些年轻人的热情和执着才有了燎原之势。
 

      现在想想也顿觉感慨,现在的我们在生活的琐碎中疲于奔命,对于国家民族的热情也渐渐消磨。想象那些忧心民族存亡的革命者,或许极端,但他们确实有高于常人的思想觉悟,有极强的民族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同为青年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些羞赧呢?或许我们不能一场革命去改变这个国家所面对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应该是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的中坚力量,有心为这个国家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