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2018-05-30 >>编辑:常识坊整理

用讲故事的方式,仔细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历程,从而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揭示了深陷泥淖的普罗大众应该如何突破各种心灵枷锁,从而找到最本质的真我,也就是那个苦求不得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一
 

       十分感谢德芬老师在这本书中同我们心与心的交流,我的眼界因此而顿开不少,在此谈谈个人所获的小感。

      1.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对一样事物不清楚,别人对你说再多也是徒劳无益。正如书中所言“如果月亮代表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无法用言语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用言语去描述它的尝试,就是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我想,“所谓的人人心中皆有佛,只不过佛尚未醒而已”也是出于这个道理。

 

      2.快乐与喜悦不同。快乐取决于外境,因此而有增减。然喜悦来自于内心,恒定而持久。因此,若要幸福,则要往内求,而非往外。
 

      3.父母既然爱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而非限制与打压他们。管教与管束,这其间有微妙的区别,但前者来自于对孩子的爱,后者来自于自身的需求。至于家长到底是出于哪种目的,则要冷静地质问自己才能获得答案,否则会产生错误的见解。那么怎么做才恰当呢?作为父母,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方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这样的话,对方比较能接受。若对方不接受,则做出模范令他们受到影响后心甘情愿地接受。总之,不要强迫。有人问:孩子不听我的,出事咋办?答:一个人的命活多长,是老天的事,一个母亲再怎么努力去保护孩子都是无法与天命抗衡的。而且,一味的保护与限制,即便孩子的生命安全,但是他失去了追求自我价值的自由。肉体还在,灵魂却丧失了灵动,这与活死人有何分别? 所以,孩子想做一件事,无论好坏,都不要强迫。即便事后头破血流,至少他做了,而且这是他自己的事。
 

      4.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即真我。它不生不灭,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我对它的理解是,当我们放下思绪,内心充满宁静祥和便能感受到它。然而要时刻感受到它便是难事。因为面前有几道难克的障碍,依次为: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角色扮演。对于障碍,我们去除不了,就像我们没办法去除黑暗,但我们可以用觉知之光去照亮它。 对于身体,我们可以通过瑜伽,食疗等方法让它保持健康并通过冥想来接触真我。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到活在当下。 对于情绪,我们要承认已发生的事实,且无论因事实而带来的情绪的好坏,我们都要学会全身心地去接纳它。 至于思想,它总会让我们会忽略当下而沉浸在自我的思维当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冥想、感受身体与外界的联接而放下它,达到定静、关照。 对于身份认同,你先要看到你自己认同于某样东西,也许你没办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是属于你的,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向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无论是财富,金钱,外貌,荣誉抑或地位,既然是上天或别人赋予你的,也必然意味着可能被剥夺。 
 

      5.吸引力法则。同性相吸,异性相克。
 

      6.冰山理论。意识只占我们认知的1%,潜意识则为99%,潜意识的力量远比我们所想象的强大得多。因此,想要改变自己,光读两本书,感悟一些道理还真不够,这需要长期的身体力行,一点点地磨练自己。
 

      7.对于坏习惯的“上瘾”。“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情绪模式。而当你产生某种情绪时,体内就会产生叫胜肽的物质,为感应器所接收。它就像毒品一样,如果你很久没发脾气,你就会想办法发脾气。”这让我联想到了受虐狂和虐待狂,我觉得于此有联系。而我也有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倾向...必须改!
 

      8.我们的意识就像一匹马车,表意识为马,潜意识为车夫,而真我则为乘客。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但实际上却身不由己。我同意前两者的定义,但对于真我为乘客的定义则不甚明了。
 

      9.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别人拿什么标准来过滤信息,你想管也管不着。而且无论他们说些什么,受到影响的也只是小我。所以,要学会接纳小我的缩减和被打击。
 

      10.对于负面情绪的正确处理。对于负面情绪,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打压与回避,而是正式承认它的存在,全心地接纳它,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对于孩子也一样,比方说孩子为了一件玩具耍小性子,一般家长起初会耐下心,但之后都会不耐烦地凶孩子,孩子这时才会听话。然而,那只是情绪的压抑,压抑的东西不会消失。日后孩子长大了,便同样会以转移的方式逃避情绪,比如酗酒等。 那该怎么办呢?教会孩子对于情绪的认同。以此为例:我知道你很想买这个玩具,爸爸遇到喜欢的玩具也很想买。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买下来,它就再也见不到其他小朋友了,我们跟它招手说再见,下次再来看他好不好啊? 例子不一定有说服力,因为这是我想象的...但关键在于先情绪认同,后行为引导。不要凶孩子。
 

      11.对于已发生的事实,我们要学会臣服。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去撞一面墙壁,希望把它撞开却无济于事,结果因抗拒事实而受苦。而臣服的好处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你便能集中剩余的注意力关注到当前的事物,反而能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
 

      12.事情都是中立的,而我们的想法则形成了我们对于事物性质判定的印象。其过程如下:事件导致看法,看法导致结果。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每个负面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支持它的思想。比如说:爬楼梯到7楼的寝室。一种看法:楼梯好长啊,累死了 结果:不想爬,乘电梯。 另一种:爬楼梯挺好的,每天都可以借此来锻炼身体。吃力便是锻炼的见证。而且万一有危险下楼梯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报名率。 结果:有电梯也不乘,爬楼梯。
 

      13.自己的价值是自己给的,不能把这个权力让给他人。我称之为“自由”。
 

      14.你的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要想有收获,就非得努力不可。所以凡事不能想得太美好,对于失败要有心理准备,然后全力以赴,静待结果。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