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襄阳民间艺术荟萃 襄阳小曲无与伦比

2016-06-23 >>编辑:常识坊整理

襄阳小曲是湖北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湖北襄阳市及原襄阳县一带。襄阳小曲主要来源于明清小曲和襄阳的民歌小调,多以百姓生活和民间传说为题材。[1] 据艺人师承关系推断,在清同治年间已经形成,兴盛于1930年以

襄阳民间艺术荟萃 襄阳小曲无与伦比

      襄阳小曲是湖北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湖北襄阳市及原襄阳县一带。襄阳小曲主要来源于明清小曲和襄阳的民歌小调,多以百姓生活和民间传说为题材。[1] 据艺人师承关系推断,在清同治年间已经形成,兴盛于1930年以后。唱腔音乐分为单曲体与联曲体两种结构形式,传统曲牌有〔阳调〕、〔剪靛花〕、〔满州〕、〔银纽丝〕、〔补缸调〕、〔四季相思〕、〔跌落金钱〕等30多个,以前两个曲牌表现能力较丰富,最能体现襄阳小曲的地方音乐特色。演出方式以单人操竹筒二胡自拉自唱为多,也有二、三人或多人搭伙演唱,可以增加檀板或碟子击节、月琴、琵琶伴奏。

1、小曲简介

      艺人在二胡上创造出很多富于表现力的演奏技法,如指甲拨弦、琴弓击筒,以造成种种音响效果或代替檀板、碟子击节。传统曲目以汉族民间传说故事题材为多,代表作品有《水漫金山》、《秋江》、《尼姑思凡》、《十二月花名》、《二十四支花》、《八音图》、《比古人十二杯酒》等。

2、历史渊源

      曲艺襄阳历史上堪称是音乐文化之乡。早在传说中的炎帝神农、尧舜时代,炎帝就发明了瑟,创作了“丰年之咏”,舜帝创作了“熏风歌”。有专家认为,枣阳雕龙碑古文化遗址,就是炎帝神农、舜时代的部落生活遗存。襄阳的音乐源头,确凿的可追溯到《诗经·汉广》。《汉广》是规整的四言诗。这是北方民歌的特点,句尾用助词“思”,相当于“兮”,这是南音的标志。这南北方音乐文化融合的结晶,是楚辞的先声,是襄阳音乐南北风格特点兼而有之的滥觞。

      春秋与战国中期,襄阳最流行的音乐是楚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曾在襄阳盛行过。宋玉就是当时的楚歌演唱高手。随州擂鼓墩的编钟编磬等100多件古乐器和奏乐歌舞绘画,显示了当时楚国音乐歌舞的辉煌,特别是乐律与现代的十二平均律基本一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楚巫的歌舞招魂曲,曾经对屈原有重大影响,并至今犹存于襄阳民间。强秦灭楚,汉北之地较早沦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战歌,也就产生在这里,襄阳作为汉北之地,也有这份光荣。

      东汉末年,有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杜夔,来到了襄阳。杜夔“善钟律”,“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是一位精于乐律、雅乐和各类乐器演奏的专家,他所传的雅乐四曲《鹿鸣》、《驺虞》、《伐檀》、《文王》,一直流传到晋代。晋末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襄阳相对太平,京师“乐府伶人避难,多奔汉沔”,受到山简等地方官的庇护。高水平的音乐家,由京师大批涌向襄阳,为襄阳出现音乐文化繁荣的新局面作好了铺垫。

目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