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简介
1950年,四川彝族地区获得了解放,彝族人民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从奴隶制度一步跨进了社会主义社会。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之一。自称"博"或"博巴",因居住地区不同又有不同的称谓,如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的“康巴",四川西北部和甘肃、青海牧区的称"安多娃",四川阿坝州南部和甘孜州东部某些农区的自称"哥邻"或"嘉戎哇"。四川藏族共有108.8万人,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沃。藏族的先民很早就活动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区。考古发现,早在石器时代藏区就有人类居住。据史籍记载,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四川藏区就居住着许多古羌人部落,在今阿坝州一常有冉、龙(音"pang")部落,甘孜州南部有自狼部落,平武一带有自一部落。
"彝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三种,多用来制作餐具、酒器、马具、武器和家具等。彝族漆器的色彩以红、黄、黑三色为主,彝族以红色象征勇敢、热烈、吉祥、以黑色表示高贵、庄重和尊严,黄色代表美丽、光明和富贵。彝族漆器设计巧妙,制作精细、造型古朴、色彩明快,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彝族年、火把节等。彝族年无固定的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择节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杀猪宰羊,走亲访友,祝吉祥庆丰收。过年,也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最好机会,人们手拉手跳起欢乐的"达体舞"。同时还进行转"磨秋"、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火把节则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这天,要以村为单位宰杀肉牛分与各户,每户还要杀鸡,用新荞面蒸馍,同酒肉一起祭献祖先灵牌。晚上,人们燃起火把边走边唱,在田间地头巡游,然后集中到村寨坝子上,举行盛大的簧火晚会,青年男女尽情歌舞,通宵达旦;老人们则饮酒高谈,讲述往事。
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斗牛、斗羊、摔跤、射箭、赛马、打秋千等体育活动。彝族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彝族文学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如诗歌、故事、神话、谜语等。其中诗歌形式最为流行,谚语诗(彝语"尔比尔吉")是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一种彝族诗歌体裁。《勒俄特衣》是一部厂为流传的彝文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宇宙起源,祖先迁徙等故事。它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文朴素,反映了彝族人民艺术创作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才能。彝族的音乐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曲调丰富,优美动听。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民族乐器月琴和口弦深受人们的喜爱,青年男女也常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爱恋、约会谈情和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