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杂岩简介](/uploads/allimg/160605/78-160605200S6.jpg)
1、基本信息
地层名称 桑干杂岩
地层名称 (英文) Sanggan (Sangkan) Complex
阶代码 Ar2
地区代码 5
2、命名
李希霍芬(F.V. Richthofen)1882年命名,命名地点在山西省桑干河及河北西北部的洋河一带。
3、沿革
1862至1865年 R.Pumppelly(1865)曾到丰镇、大同、阳高、天镇、张家口等地进行地质考察,并认为该区最老岩层可分为下部的角闪、绿泥片岩系和上部的片麻岩-麻粒岩系。1882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所著的中(“China”) 一书中把山西桑干河,河北西北部洋河等地出露的云母片麻岩、角闪石片麻岩等古老的片麻岩命名为桑干片麻岩(Sangkan Gneiss)。
1928年 孙健初(Sun, S.S., 1928) 把桑干河南岸太和岭口一带出露的、李希霍芬所称的桑干片麻岩称之为泰山杂岩。
1934年 孙健初除把冀西北的片麻岩称为桑干系外,还把该地层名称扩大到内蒙古的大青山、乌拉山和色尔腾山等地,用来指这些地区以片麻岩为主夹云母片岩和大理岩的最古老且最下之地层。此后直到60年代中期,在许多区域性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文献中多把晋冀蒙交界处(山西东北、河北西北和内蒙古东南部)的深变质岩归属桑干片麻岩、桑干系或桑干杂岩(赵宗溥,1954;孙云铸,1959;王启超, 1959,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并把这一地层名称扩大到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河北东部,北京的密云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