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桑干杂岩简介(2)

2016-06-05 >>编辑:常识坊整理


桑干杂岩简介

    1957至1959年  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在1∶100万张家口幅地质图的测制过程中分别建立崇礼群和红旗营子群(王启超,1963),以代替桑干杂岩。但1965年的1∶100万张家口幅地质图仍沿用了桑干杂岩一名,并指出,由于若干岩石问题及接触关系需进一步澄清,因此将本区太古宇统称桑干杂岩,以示地层问题尚未解决①。60年代中期开展的本区1∶20万地质调查时对太古宙地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1∶20万张家口幅地质图把区内太古宇自下而上分为马市口组、下白窑组、崇礼组和黄土窑组(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1967)。1∶20万大同幅把桑干片麻岩、桑干杂岩改称为桑干群,分为下部葛胡窑组和上部黄土窑组(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1969)。1∶20万天镇幅地质图把桑干群分为下部瓦窑口组和上部右所堡组(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1970)。1∶20万集宁幅地质图对图幅内的太古宇也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由于从事地质调查的单位不同、工作地区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多种的地层名称,并出现了同一套岩系因地而异的命名。

    1975年  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把原命名为桑干片麻岩(或桑干系)的桑干河南岸太和岭一带的片麻岩划归到五台群,认为桑干群无标准剖面,建议废除桑干群一名。后经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区区域地层表编写组共同研究,同意废弃桑干群,而用集宁群代替桑干群,并对岩组的划分提出了较统一的方案,自下而上分为瓦窑口组、右所堡组、大石窑沟组和下白窑组(山西省地层表编写组,1979)。显然,这里所定义的集宁群与李璞等(1963)最初定义的集宁群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所指范围都明显扩大。

    1984年  董启贤将扩大后的集宁群一分为二,将下部的麻粒岩岩石组合新命名为下集宁群,而将原下白窑组和黄土窑组命名为上集宁群(相当于李璞所建立的狭义的集宁群),并认为其间可能存在不整合。1987年钱祥麟②等提出,从山西大同到内蒙古兴和一线,原集宁群(或桑干群)上部的孔兹岩底部的长石石英砂岩以不整合与下伏中性麻粒岩的不同岩性接触,二者间存在一个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将太古宙变质岩系分为两部分,下部为中性麻粒岩和灰色片麻岩,上部为孔兹岩系。

    1989年  刘宇光把冀西北及邻区的原桑干群分为麻粒岩系和孔兹岩系,麻粒岩系又称为怀安杂岩。

    1990年  陈亚平和钱祥麟等把下部灰色片麻岩命名为葛胡窑片麻岩,上部孔兹岩命名为丰镇群。

    1993年  赵宗溥等认为原大同葛胡窑组、天镇瓦窑口组和怀安马市口组实际是同时代形成的变质杂岩体,其中的变质表壳岩可以代表以群为单位的地层系统,并把原桑干群下部马市口组、葛胡窑组和瓦窑口组中的变质表壳岩部分命名为马市口群,把上部孔兹岩系(大致相当于李璞命名的集宁群)命名为下白窑群;下部的主体是浅色麻粒岩,其原岩主要为TTG岩套,根据目前大多数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晋冀蒙交界地带的深变质岩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以浅色麻粒岩为主,上部以孔兹岩为主。尽管对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还存在不同认识,但多数人认为从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和演化特点可将它们区分开。对上部以孔兹岩为主的部分本典已采用集宁岩群一名。至于下部的麻粒岩系,目前研究已揭示其主体为变质岩浆岩,其中表壳岩常以残留层、大型包体存在于浅色麻粒岩中,分布不连续, 仅占总出露面积的10%—15%,不够建群条件,故采用杂岩这一术语。考虑到桑干片麻岩和桑干杂岩命名时间早,原指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带的深变质火成岩,并在我国曾较广泛地使用,故本条目采用桑干杂岩一名,系指河北、山西、 内蒙古交界地带出露的以浅色麻粒岩为主夹少量变质表壳岩的一套深变质岩系。


相关文章
特别关注 / special

  • 泰国旅游秘笈大全 泰国旅游秘笈大全
  • 艾因贾鲁战役及马木留克军队 艾因贾鲁战役及马木留克军队
  • 惨烈的人肉绞杀战——赵国邯郸 惨烈的人肉绞杀战——赵国邯郸
  • 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 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

  • 【鸭脚木皮】鸭脚木皮的功效及 鸭脚木皮
  • 【矮脚罗伞】--矮脚罗伞的作用 矮脚罗伞
  • 【榼藤子】--榼藤子的作用及功 榼藤子
  • 【天仙子】—天仙子的功效与作 天仙子
  • 【马齿觅】-马齿觅的功效与作 马齿觅
  • 【炙甘草】—炙甘草的功效与作 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