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命名
     北京地院1964年命名,马瑶组于1972年由该院改为红岭组;马杏垣、索书田1975年介绍。命名剖面位于河南偃师县佛光峪横岭。
	2、沿革
     本组原为马窑组,系北京地质学院嵩山队于1964年在偃师县佛光峪建立的一个岩组,后因马瑶村并不坐落在该岩组上,马杏垣等1972年改名红岭组,并于1975年正式应用,其时代为震旦系。
	3、特征
     层型
     正层型 河南省偃师县佛光红岭组剖面。关保德、耿午辰等,1988,河南东秦岭北坡中-上元古界。
     构成
     本组一般分为三部分,上部为灰色、紫红色白云质灰岩,中部为夹硅质团块白云质灰岩,下部为黄灰色炭质页岩、紫红色页岩夹粉砂岩,底部为钙质石英砂岩、厚层含长石石英粉砂岩。本组厚>100m。
     接触关系
     该组以灰色厚层白云岩与上覆下寒武统辛集组假整合接触,与下伏何窑组为断层接触。
	     4、分布
     主要分布在偃师佛光峪兴东的马窑和柏峪沟(上游)之间,只有几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