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鹘鹰战斗机。 歼-31(中国编号:J-31,代号:鹘鹰,英译:Gyrfalcon,英文:Shenyang J-31 )战斗机,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沈飞)研制的第四代单座双发隐形战斗机。 歼-31是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研发的多用途战斗机,综合作战效能优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歼-31采用单座、双发、外倾双垂尾、全动平尾的正常布局,两侧布置大S弯进气道,并有内置弹舱。 歼-31飞机具有高生存力:低雷达可探测
10、鹘鹰”战斗机。
简介
歼-31(中国编号:J-31,代号:鹘鹰,英译:Gyrfalcon,英文:Shenyang J-31 )战斗机,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沈飞)研制的第四代单座双发隐形战斗机。
用途
歼-31是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研发的多用途战斗机,综合作战效能优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歼-31采用单座、双发、外倾双垂尾、全动平尾的正常布局,两侧布置大S弯进气道,并有内置弹舱。
特点
歼-31飞机具有高生存力:低雷达可探测性、低红外辐射特性、优异的电子对抗性能、低易损性设计;多任务能力:强大的目标探测和外部信息综合能力、优异的态势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超视距多目标攻击和大离轴角全向攻击格斗空战能力、对地和海面目标精确打击能力、适应复杂气象条件和广地域使用能力;优异的综合保障能力;高性价比。
作用
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时32分,歼-31成功首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同时试飞两种第四代战斗机原型机的国家。歼-31将与中国的隐形战斗机歼-20形成高低搭配,并拟推出隐形战斗机的出口型号,还有发展为替代歼-15的新一代隐形舰载战斗机的潜力。
9、歼-20第五代战斗机
简介
歼-20(英文:Chengdu J-20,英文绰号:Fire Fang,译文:火獠牙/火牙/焰齿/威龙)是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研制的一款单座、双发、高隐身性、高机动性第四代战斗机,用于接替歼-10、歼-11等第三代战斗机,首架工程验证机于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实现首飞。
特点
歼-20采用了单座、双发、全动双垂尾、DSI鼓包进气道、上反鸭翼带尖拱边条的鸭式气动布局。头部、机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倾斜,起落架舱门为锯齿边设计,机身以高亮银灰色涂装(原型机为深绿墨色)。侧弹舱采用创新结构,可将导弹发射挂架预先封闭于外侧,同时配备中国国内最先进的新型空对空导弹。
8、运-20战略运输机
简介
运-20(中国编号:Y-20、绰号:鲲鹏,英文:Xian Y-20 )运输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喷气式军用大型运输机,由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设计、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西飞)为主制造,并于2013年1月26日首飞成功。
特点
运-20与中国空军现役伊尔-76比较,发动机和电子设备有了很大改进,载重量也有提高,短跑道起降性能优异。
运-20飞机研发参考俄罗斯伊尔-76的气动外形和结构设计,并融合美国C-17的部分特点。运-20采用常规布局,悬臂式上单翼、前缘后掠、无翼梢小翼,最大起飞重量220吨,载重超过66吨,最大时速≥800千米,航程>7800千米,实用升限13000米。拥有高延伸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
运-20作为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
7、空警-200预警机。
简介
中国空警-200型预警机(KJ-200,中国军内代号:K/J E03),是中国空军重要的特种飞机,主要用于承担空中巡逻警戒任务,弥补地面雷达
特点
低空盲区,兼顾对航空兵实施指挥。探测、监视、 跟踪和识别来袭的空中目标、水面目标等,进行战场态势监控,指挥引导己方部队实施作战 。
空警-200是运-8AEW的改进型。最初,该机被命名为”平衡木AEW”(5号方案)。是中国的搭载的“平衡木”式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早期空中预警机。该机采用运-9的机体作为载机,空警-200的主要设备为中国制造。
6、强-5攻击机
简介
强-5(英文:Q-5或A-5,北约代号:Fantan,中文:番摊)强击机,是中国参照歼-6(苏联米格-19)战斗机自行研制的一型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强击机。
研制
强-5,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原南昌飞机制造厂)于20世纪50年代末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种强击机。该机1958年开始研制,1965年6月首飞,同年底通过初步设计定型。该机有多种改型。强-5系列飞机自1968年成批生产,2012年10月25日交付最后一架。
特点
强-5系列各型机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成为中国对地攻击的主力作战机种之一。强-5强击机于1985年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也是中国第一种出口的作战飞机。
5、歼-15“飞鲨”舰载战斗机。
简介
歼-15(英文:J-15,中文绰号:飞鲨“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约代号:侧卫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国参考从乌克兰获得苏-33战斗机原型机T-10K-3以国产歼-11战斗机为基础进而研制和发展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歼-15研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承担。歼-15在世代划分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特点
歼-15在外形上与俄制苏-33非常相似,但歼-15融合了歼-11B的技术。在歼-11的基础上新增鸭翼、配装2台大推力发动机,实现了机翼折叠,全新设计了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拦阻钩等系统,使得飞机在保持优良的作战使用性能条件下, 实现了着舰要求的飞行特性。
作用
2015年12月24日,新一批歼-15舰载战斗机在海军辽宁舰渤海某海域进行舰机融合训练,飞行员驾机完成触舰复飞、阻拦着舰等多个课目训练。
4、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
简介
歼轰-7(代号:JH-7,中国绰号:飞豹,外贸型号:FBC-1,北约代号:Flounder,译文:比目鱼),是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双发串列双座超声速歼击轰炸机。由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172厂)与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的中型歼击轰炸机,主要用于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
研制
歼轰-7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成功。1998年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该机首次公开亮相。随后该机主要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
特点
歼轰-7A在歼轰-7的基础上,对气动外形略做改进,采用新材料和装备新雷达和航电系统,作战效能有了大幅提升。歼轰-7A同步装备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
3、苏-30重型战斗机。
简介
苏-30战斗机(俄文:Сухой Су-30,英文:Sukhoi Su-30,北约代号:Flanker-C,译文:侧卫-C),是俄罗斯苏霍伊航空公司基于苏-27设计的双座、双发、多用途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即三代半战斗机。
特点
苏-30是为了对抗假想对手F-15升级版F-15E的产品,具有超低空持续飞行能力、良好的机动性和一定的隐身性能,在缺乏地面指挥系统信息时仍可独立完成歼击与攻击任务,包括在敌领域纵深执行战斗任务。
2、歼-11重型战斗机。
简介
歼-11(代号:J-11,英文:Shenyang J-11或F-11)战斗机,是中国购买的俄罗斯专利及授权的苏-27SK(苏-27的外销版)的国产组装飞机,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歼-11由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建立生产线,俄罗斯供应主要零件与系统,建立生产与组装能力。后续仿制衍生机型有歼-11B、歼-11BH和歼-11D。
引进
20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的装备不敌世界先进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根据新时期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抓住对外合作的历史机遇,做出了对俄引进苏-27(称为“11号工程”)的生产许可证,建立飞机生产线的重大决策。
1、歼-10轻型战斗机。
简介
歼-10战斗机(英文:J-10或F-10,北约代号:火鸟(Firebird)),是中国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自主研制的单座单发第四代战斗机。该机采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和鸭式气动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优势战斗机。中国空军赋予其编号为歼-10,对外称J-10或称F-10。
应用
200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4师132团第一批装备歼-10。
2009年11月5日,歼-10的1001号首飞原型机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首次以实机对外公开展出,并以图文展板的形式披露歼-10的性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