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狐猴的攀树能力使它不能适应马达加斯加森林的转变。于1500-2000年前人类到达后,马达加斯加的森林被铲平成为农地。巨狐猴未能适应这种环境转变,且成为了猎人的目标,最终于500年前欧洲发现马达加斯加时灭绝。
10.笑鸮
简介
笑鸮,Sceloglaux albifacies (Gray, 1844),鸱鸮科笑鸮属的一种鸟类,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猫头鹰,然而已灭绝。
灭绝
在欧洲人于1840年到达新西兰时,它们的数量仍很丰富。它们的标本存放于大英博物馆,其科学描述于1845年出版。
9.蓝马羚
简介
蓝马羚是一种已灭绝的羚羊,且是非洲最早消失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与马羚及黑马羚是近亲,但略为细小。它们生活在南非东南海岸的大草原,在冰河时期的分布更为广泛。它们可能是择食性的,较为喜欢吃优质的草。
灭绝
于17世纪,欧洲殖民大量杀死稀少的蓝马羚,目的是要将它们的栖息地改变为农地。它们约于1800年灭绝,现时只有四个博物馆存有它们架起的标本,分别是在维也纳、斯德哥尔摩、巴黎及莱顿,并且在其他地方有一些它们的骨头及角。所架起的标本并没有呈蓝色,估计它们的蓝色是来自黑色及黄色毛皮的混合。
8.披毛犀
简介
披毛犀,学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属于腔齿犀属,归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平均体长3.5米,肩高约3.2米左右,体重平均4.1吨,与现存的印度犀牛体型相当,小于白犀牛。因全身披满厚厚的毛而得此名。披毛犀有两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
灭绝
披毛犀生存于更新世时期,与真猛犸同一时代,并在度过冰河时期存活了下来。活跃在欧亚大陆北部,与其同属真犀科的巨型犀牛板齿犀生存在一起。披毛犀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它的灭绝年代至今只有10000年,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现存的犀牛中与披毛犀关系最近的近亲苏门答腊犀牛仍然在东南亚存活,但却是极危物种,已经处在绝迹边缘。
7.巴巴里狮
简介
巴巴里狮,Panthera leo leo (Linnaeus, 1758),是狮子的指名亚种,但已于野外灭绝。现时在欧洲只有少于40只饲养的巴巴里狮,全球则少于一百只。
灭绝
巴巴里狮以往分布在北非,由摩洛哥至埃及。野外最后的巴巴里狮是于1922年在阿特拉斯山脉被射杀。相信它们不单在野外灭绝,连同饲养的也都已经消失。不过,在一些动物园或马戏团内可能仍有巴巴里狮的存在。
6.阿根廷巨鹰
简介
阿根廷巨鹰(Argentavis)体重可达70公斤,翼展最大可达7米,足有一架现代“塞斯纳”152轻型飞机那么大。新的模型显示,600万年前,它们在阿根廷上空滑翔而并非拍着两个巨翅飞行。
灭绝
科学家总结说,飞离地面和降落对阿根廷巨鹰而言可能是很大的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阿根廷巨鹰被认为是诸如鹳、兀鹫等现代大型猛禽的祖先。通过对其化石研究,表明阿根廷巨鹰明显具有适于飞行的生理特征。不过,揭开阿根廷巨鹰翱翔天空细节之谜却是困难重重。
5.牙买加巨草蜥
简介
最后记录看到牙买加巨草蜥是1840年,它们的体长大约60厘米,时常令牙买加当地居民感到恐惧,它们的灭绝很可能是由于一些掠食性物种引入当地。
4.朔姆布尔克鹿
简介
朔姆布尔克鹿:少量的朔姆布尔克鹿曾生活在泰国境内,1863年这种植物被迷信描绘和命名,初步估量它们于上世纪30年代灭绝消逝。
灭绝
据称,由于外地居民以为朔姆布尔克鹿的鹿茸具有特殊的魔力,以及医治疾病的才能,停止疯狂捕杀,最终招致其灭绝。
3.大海雀
简介
大海雀(拉丁学名:Pinguinus impennis),是一种不大会飞的水鸟。曾广泛生活在大西洋的各个岛屿上。虽然是水鸟,但其外观与企鹅很像,体型粗壮,腹部呈白色,头到背呈黑色。在水中的游动速度非常快,但由于双翼已经退化,只能在水面上低低滑翔,不能够飞行,在陆地上的行动也比较缓慢。
灭绝
大海雀的繁殖能力极低,每次只产一枚卵,而且不做窝,仅产在露天的地面上,曾成群地繁殖于北大西洋沿岸的岩石岛屿,向南远到佛罗里达、西班牙和意大利,均曾发现其化石遗体。因人类的大量捕杀,已于1844年灭绝。
2.澳大利亚巨蟒
简介
澳大利亚巨蟒:生活在上新世时期,这种庞大的蟒蛇短少古代蛇灵敏的下颌,考古学家指出,这种蟒蛇位于蜥蜴和古代蛇的退化形态之间。
灭绝
澳大利亚巨蟒没有毒,其体长可生长至4.5米,其内弯牙齿没有尖牙,可以无效抑制猎物。迷信揣测以为,它们于4万年前灭绝消逝。
1.巨狐猴
简介
巨狐猴的攀树能力使它不能适应马达加斯加森林的转变。
灭绝
于1500-2000年前人类到达后,马达加斯加的森林被铲平成为农地。巨狐猴未能适应这种环境转变,且成为了猎人的目标,最终于500年前欧洲发现马达加斯加时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