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山西平定迓鼓

2016-06-05 >>编辑:常识坊整理

1简要介绍 编辑 平定迓鼓[1] 平定迓鼓是流行于山西阳泉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宋将王韶在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统率宋军与西夏在史称熙州之役的战争中创制于军中,后经过长期变革,在乡村中演变为文武两种迓鼓。

山西平定迓鼓

1、简要介绍

      平定迓鼓是流行于山西阳泉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宋将王韶在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统率宋军与西夏在史称“熙州之役”的战争中创制于军中,后经过长期变革,在乡村中演变为文武两种迓鼓。武迓鼓源于古代赛神上会等祭祀仪式,编列21人,分别持鼓、钹、云锣等乐器边奏边舞,有固定的队形名称、曲牌和敲击法;文迓鼓亦称“花迓鼓”,它集说、唱、舞、打为一体,说白为方言,合辙韵,诙谐幽默;歌唱为一目一曲,演唱时虽无伴奏,但节奏明快,舞步轻盈流畅。文迓鼓白天活跃于街头巷尾,名曰“闹元宵”,夜晚舞进人家庭院,名曰“撵虚耗”。

2、由来传说

      关于迓鼓的由来,当地有这样的传说,赵匡胤曾经被困某城,于是乔装成倡优,边歌边舞,混出城外,幸免于难,于是有了“迓鼓”的传世。阳泉郊区一带还有这样的传说,宋太祖下河东,久攻不克,为了鼓舞士气,创制迓鼓以教军卒,于是有“迓鼓”的流传。

3、历史发展

      据宋代彭乘《续墨客挥犀》卷二十记载:“王子醇(通远军使)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迓鼓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其举动舞装之状,与优人之词,皆子醇初制也。”又说:“子醇初与西(西夏)人对阵,兵未交,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迓鼓队绕出阵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这些史料证明迓鼓始于北宋。元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金院本”中,有“迓鼓二郎”、“河转迓鼓”名目,又证明迓鼓已演变为一种小型的歌舞形式。宋代迓鼓出现于军中,元代时已进入宫廷和勾栏瓦舍;随着戏剧的兴起,元明之际便流入民间,演变成百姓娱乐的汉族民间社火艺术形式。

      据当地老人的口碑,迓鼓在清代末年广泛流传于井芝峪、洼岭、西川、东川、柏井、土岭头、张庄、立壁、东白岸、三泉等村庄,各村都有迓鼓队,活跃至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三泉村的迓鼓队还深入敌占区宣传,为抗战出力。

目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