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民间艺术曲调 天津岔曲

2016-06-23 >>编辑:常识坊整理

天津岔曲起源于清初北京,流行于北京城区及郊区。早期岔曲到乾隆时期已兴盛。乾隆六十年(1795)在北京出版的《霓裳续谱》收入北京、天津流行的杂曲曲词六百二十二首,其中岔曲就有一百四十八首之多。其曲调包括平岔

民间艺术曲调 天津岔曲

      天津岔曲起源于清初北京,流行于北京城区及郊区。早期岔曲到乾隆时期已兴盛。乾隆六十年(1795)在北京出版的《霓裳续谱》收入北京、天津流行的杂曲曲词六百二十二首,其中岔曲就有一百四十八首之多。其曲调包括平岔、慢岔、起字岔、西岔、数岔、坎字岔等多种。说明岔曲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曲种。

1、起源

      关于岔曲的起源,在单弦艺人中有两种说法:

      一说来自乾隆朝征西凯歌。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有载:“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从征西域及大小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单弦杂排(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减(简)称为槎曲,后讹为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论也。此皆闻之老年票友所传,当大致不差也。”民国时期齐如山《故都百戏图考·八角鼓》篇亦从其说,不过文小槎易为宝小岔,所据是清末单弦艺人德寿山的口碑材料。德寿山曾说,“岔曲之起源为阿桂攻金川时军中所用之歌,由宝小岔(名恒)所编,因名岔曲,又称得胜歌。”

      另一说认为是从昆曲、高腔岔支而成。如单弦艺人李燕宾认为,“所谓岔曲者,乃岔支于昆曲、高腔之义,岔曲之岔,非宝恒之名也。”民国三十二年(1943)李鑫午在《岔曲的研究》中,肯定李燕宾的说法“可信程度为大”,并明确指出:“岔曲初名脆唱,衍名岔曲,脆唱又分岔曲、琴腔、荡韵三支……现在所通行者,只琴腔、岔曲二支而已。”

2、表演方式

      岔曲的表演方式有三种,大多是一人自击八角鼓演唱,一人操三弦伴奏(也可以无三弦伴奏);也有二人操八角鼓演唱的;还有集体演唱的“群曲”形式。张次溪在所著《人民首都的天桥》(1951年版)中说,岔曲“嘉道前,每旗族家庭宴贺,父老多率子弟唱奏,子弟之名,盖本于此。……至今之专以此曲登场为业者,仍然如是,坐弦立歌,是其遗意”。群曲形式早期由阿桂部征西军人带回,演唱赞颂武功的赞歌,先在清宫廷中流传,后流入旗籍子弟中间。演唱时,全班演员衣冠整肃,各持八角鼓或其他锣鼓乐器,排列成行,弹弦者坐于中间,主唱者一唱众和,有齐唱,有轮唱,锣鼓齐鸣,气象庄严,多唱《八仙庆寿》、《大秋景》之类曲目。清乾隆年间岔曲还有平岔带戏的形式,主要由优童演唱,分正旦、小旦角色,极艳丽之能事。这种拆唱形式,实为后世牌子曲拆唱之滥觞。清代中叶,岔曲班社很多,后渐衰落,到同治、光绪之际,业此者仅剩七八班。到民国初,岔曲已经完全融入单弦牌子曲,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偶作单独节目演出,而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曲种存在。

目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