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名
1962年云南区调队变质岩组命名,剖面位于大理—下关地区的点苍山—罗坪山一带。
2、沿革
1916年英国布朗(J.C,Brown)研究本区变质岩,称之为“苍山杂岩”,时代为太古代。1925年格里高利(J. W. Gregory)命名为大理系。1944年莫柱孙对大理苍山地区进行了调查。1945年米士(P. Misch)将其命名为“苍山片麻岩”。
1959年黄源伥、任显在苍山地区进行调查,认为苍山变质岩系,并非太古代,可能为古生代的变质产物。谢斗克提出点苍山变质岩系中有中生代地层变质,也有古生代及老于古生代之变质岩系存在。1962年范承钧、何廉声将全区变质岩划分为三个变质相,并认为构成点苍山变质岩带的核部,可能老于志留纪。同年,云南区调队变质岩组,在云南省地质学会上著文建议将点苍山变质岩系命名为苍山群,自下而上划分为沙坝组、上阳溪组、鹤阳组、双鸯组、兰峰南组和大波井组。下部三个组暂定为寒武—奥陶系,上部三个组为志留系。1965年云南区调队,认为可能属元古代,但暂处理为前奥陶纪。
1973年云南第一区调队据同位素年龄值定为前寒武纪。1990年《云南省地质志》将其划归下元古界,并分为下部河底组,上部双鸯峰组。编典者1989—1991年曾往点苍山调查,认为该群可能是个包含有不同时代地层的地质体,目前暂置于Pt2—Pt3较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