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2018-11-10 >>编辑:常识坊整理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一、中秋节 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古人叫仲秋。伯、仲、叔、季一般是指兄弟的排行,孔子排行老二,所以他叫仲尼。但季节中的排行不是按照这个,而是按照孟、仲、季来的。 孟春指初春;仲夏,是盛夏。莎士比亚有一部喜剧就叫《仲夏夜之梦》;所谓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一、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古人叫仲秋。“伯、仲、叔、季”一般是指兄弟的排行,孔子排行老二,所以他叫仲尼。但季节中的排行不是按照这个,而是按照“孟、仲、季”来的。
 

“孟春”指初春;“仲夏”,是盛夏。莎士比亚有一部喜剧就叫《仲夏夜之梦》;所谓“季秋”就是秋末,马上要入冬了。

古人在这方面的描写跟我们今天不大一样,是因为他们对月份的概念非常清晰。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不会有错。“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有时候也称“八月节”,因为它正是在农历的八月。习俗无非跟吃有关,从前还有很多人挨饿,长时间吃不饱,所以逢年过节“吃”是第一重要的。今天可能感受不到了,那时候人们非常愿意吃的就有各种各样的月饼。

 

北京有一种月饼,土话叫“自来红”,它是指一个圆圆的像小馒头似的饼,非常硬,上面盖一个红的圈儿。这种月饼有时候搁一段时间,干了以后咬起来都非常费劲。
 

有段相声中就说,买完月饼从店里出来以后,月饼滚到马路中间,车一轧过去就嵌在柏油路面里了,然后拿撬杠“嘣”一声给撬起来还是好的,就说明这东西有多硬。从前的月饼没有像现在广式月饼那么软的。

 

那么,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呢?月饼的历史比较久远。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带回来了一种胡饼。我们知道,以“胡”字打头的东西一般都是外来的,当时以芝麻、核桃做馅儿,这就是月饼的维形。
 

据说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吃着胡饼,赏着月亮,忽然说道:“胡饼,胡饼,饼虽好吃,名字难听。杨玉环看着皎洁的月亮, 回道:中秋,赏月,吃团圆饼,不如把这种饼称为月饼吧!唐玄宗闻听,拍手叫好。从此,这种带馅儿的小胡饼,就被称作月饼。

 

唐朝的月饼,还是烤制的。到了宋明时期,月饼发展就比较成熟了。在宋代的时候以蒸为主,汉民族的文化中,动火特别喜欢蒸;而少数民族喜欢烤,不论是烤肉还是烙饼,都是用火的高温直接跟面食接触,到现在新疆还有“馕”,这跟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宋代的时候,大量的月饼是蒸出来的。

 

 

到了明清时期,月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无论是馅料还是制作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明代养生达人高濂著的《遵生八笺》中,月饼就有了椒盐、松子等馅料,烤饼的炉子也变得很先进了。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二、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

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8]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

 

2、民间拜月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三、 中秋月饼起源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目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