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汉族舞蹈艺术--花篮灯舞

2019-12-03 >>编辑:常识坊整理

花篮灯舞是一种上海市的汉族舞蹈艺术。本源自道教的祭祀仪式,属道场法事《九幽灯》中的穿灯一节。它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几经各家道教艺人的不断充实、修饰,直至五十年代中期,推衍为《穿灯舞》而自成一体。它40

一、基本简介
1、内容
花篮灯舞这一汉族民间舞蹈反映的内容是一群天真活泼的,手持花篮灯,边歌边舞,穿插出新颖多彩的图案,表现了江南一带姑娘们的热情开朗的优美形象,反映了农村热闹红火的丰收节日气氛,1959年9月,顾路地区分设顾路,龚路、杨园三个人民公社(原属一个大公社)后,为唱歌农民群众的新生活,又重新填写了主题歌。

2、设计
花篮灯舞的服饰、道具颇为别致。八个少女身着一式的大红色(大襟)上装、湖蓝色长裤;腰系黑丝绒围单;头后一条长辫,左手插一小花;脚穿乌绒布鞋,鞋上一枚红球;每人手持两只半面花篮灯(合并时成为一盏完整的六角行花篮灯),篮中饰以鲜花、稻麦(穗)、,以示丰收,内特设电池灯泡,可明可灭。这些服饰、道具点题大意,与演员的表演相映成辉。

3、队列
(1)
花篮灯舞的动作队行依次分为:横花棚,长花棚、荷花开、喜相逢、锁链子、大小年轮、蝴蝶双飞、戏花蕊、满地花、里外罗城、大团圆等。其中有沿袭的,

(2)如:“满地花”、“里外罗城”、“大团圆”等;而“荷花开”“锁链子”“蝴蝶双飞”、“戏花蕊”则分别有《穿灯》中的“单迎灯”“扯木樨” “双飞”、“碰蝴蝶”演变而成。这些动作造型,采生活之美妙,集民俗之灵气,具有气氛热烈,结构对称、图形丰富、节奏欢快、地方味浓郁等风格特点。

(3)演员凭借手中花篮及女性特有的身段线条美,生动地以“开、合、转、绕、奔、跑、穿、跳等手法,使队行变幻莫测,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大圆圈时,演员舞动灯篮,绕圈急转,其势如旋风扫荡落叶;突然,舞台灯灭、人隐,唯见花篮灯闪烁、起伏、旋转,形成了一个奇丽的光环,令人神往。
汉族舞蹈艺术--花篮灯舞
二、基本步法
1、花篮灯舞的基本步法以戏曲旦步为主,可分碎步,圆场步、和花梆步等。其舞步的基本要求是:上身平稳,两膝并拢,步子小而快,两脚开步时都是脚跟先着地,脚掌慢着地,在前脚尖还未着地时,后脚尖就接着向前起步。随着舞曲的速度的有慢转快,步伐必须轻快活泼。在慢节奏中,一脚提起时,脚跟稍向后踢,两膝微曲,并富有弹性,使步伐略带颤动,表达的欢快的情绪。

2、主题曲
(1)
花篮灯舞的舞曲音乐由主题歌、器乐合奏曲和打击乐三个部分组成。主题歌及器乐合奏采撷于江浙地方小调。其开头两小节1235223 12 35223与江苏民间歌舞《茶花担》中“打丫环”的起首四小节1231 2.3 1231 2--颇为相似。

(2)打击乐是由传统的戏曲中的锣鼓点子转化过来,以堂鼓、板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组合,乐曲高亢、短促、激越,整个舞蹈节奏前缓后急。自“小车轮”以前的所有造型轻松、洒落、动中见静,丝竹和锣、鼓、钹悠然奏之;自“蝴蝶双飞”起,节奏骤然加快,音乐伴奏全用打击乐,动作及队行紧迫、敏捷,动中带闹;直至到大源泉时,“急急风“的急奏达到了高潮。整个音乐处理与舞蹈表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而揭示了舞蹈的主题。

三、历史回顾
1、简介
(1)从石家庄市往北大约15公里,就是古城正定。这座宁静祥和的北方小城,浓缩了无数历史风云,在坎坷和沧桑中走过了两千年。公元前197年,一个叫赵利的将领发动叛乱,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叛军。叛乱很快被平定,第一次站到太行山的最高峰,俯视脚下的这片土地,刘邦一声叹息:就把这里取名真定吧!?他希望这块土地真的能安定下来。

(2)四年楚汉相争,他把强大的对手一代枭雄楚霸王项羽都赶进了乌江,一个小小的叛将却让他如此震惊,以至于要御驾亲征,他担心的是真定的战略位置。真定就是今天的正定,它位于华北平原的心脏地带,向北可以直捣大漠草原,向南可以深入中原腹地。而且它西靠太行山,南临滹沱河,凭借这水陆两道天险,在和平时期是沟通南北的交通中枢,一旦战事来临,则可以轻松便当地转换为攻守兼备的大本营和后方基地。有诗人描述道:“华北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
汉族舞蹈艺术--花篮灯舞
2、背景,
(1)对于这样一个战略要地,任何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都不可能忽视。虽然已经取名为真定,但它真的能安定吗。刘邦带着这样的疑虑回到长安,他一定不会想到,恰恰是他的平叛之战,撕开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往来攻杀拉锯战的序幕。1600年前一个冬日的黄昏,强劲的西北风席掠过滹沱河畔。

(2)鲜卑族首领拓跋圭率40万军队打垮了真定守军,那时河水刚刚解冻,溃逃落水的真定士兵被淹死和冻死无数,尸体堆满了整个河床!富有军事眼光的拓跋圭,对真定的战略地位极为看中,因为这是鲜卑大军穿越太行山直捣中原腹地的前进基地。但他也发现年年泛滥的滹沱河,给这里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他下令重建真定城。

(3)从那时候起,真定城的位置就从滹沱河的南岸移到了北岸,一直到今天。这是一种神秘的骑术,它技巧复杂,据说脱胎于当地一个古老的狩猎部落。这种骑术在这块土地的大量出现,以至于发展出一支剽悍的骑兵部队。

3、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1)这场战乱成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局面也由此形成。这个时候,盘踞在真定的节度使叫李宝臣,他凶悍刚烈,善骑射,有百步穿杨之功。正定位于辽阔的平原地区,有利于骑兵展开。李宝臣想,应该打造一支骁勇善战的铁骑,如果能取得骑兵的优势,不要说其他藩镇,就是面对唐王朝的军队同样不在话下。

(2)组织骑兵需要马匹。李宝臣把真定出产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换回大批精良的战马,并从游牧部落中召募了五万名士兵。这些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自幼与马为伴,他们骑技精湛,能轻松自如地在高速飞奔的马上闪转腾挪,左右翻飞,速度如射出的利箭一般。

(3)只用了两年时间,李宝臣就训练出了一支能一日奔袭两百里的铁骑,这是一支足以令任何强敌都感到畏惧的虎狼之师!这支骑兵部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成德军,意思是“文成武德”。

4、秘密训练军队
(1)他的骑兵训练成熟时,李宝臣不但不向唐王朝交纳贡赋,而且藩帅也由本镇拥立。李宝臣为自己立了一座巨型的石碑来记载他的功勋,当地人又称为“风动碑”,它有7米多高,明显超过了唐帝王的规制,碑文说道:“财用丰衍,雄冠山东,士马强而畜积富”,说的是李宝臣的功德业绩。

(2)此时的李宝臣,坐拥五万铁骑,已经根本不把唐王朝放在眼里了。唐德宗被激怒了,发誓要降伏成德军,对其他藩镇也起到敲山镇虎的作用。公元780年,一支唐军出现在真定城外的大平原上,这里一马平川,唐军浩浩荡荡,铺天盖地而来。忽然,树林中四面八方传出一阵古怪的号角,声音凄厉。

(3)唐军稍微一犹豫,漫无边际的骑兵如海潮般四面八方呼啸而来,象斩瓜切菜一般把唐军淹没在滚滚铁流之中,战斗进行得干净利落,连续五个冲锋,把唐军杀得尸横遍地。
汉族舞蹈艺术--花篮灯舞
5、德军骑兵的威力
(1)无奈之下,只得下了一道“罪己诏”来安抚成德军。从此,成德军以骑兵优势在以真定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盘踞150年,俨然独立王国,令唐王朝徒唤奈何!凭借太行天险和驰骋平原的作战优势,此后的1000多年里,斗转星移,又给这块不安的土地留下了野心与豪情、光荣与梦想。

(2)2000年6月22日,在正定县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民工们打地基,钢钎碰到硬东西,挖来挖去挖不到底,最后竟发掘出一座小山一样的巨大石龟,长八米多,高两米五,重达107吨!当石龟被拉到开元寺的时候,使用了四辆大吊车,路面上铺设了两寸厚的钢板,整个正定县城的老百姓一起上街观看,电视台现场直播,正定人民像过节一样热闹。这样的石龟学名叫做“必喜”,巨大的石龟背上一般驮着一块碑石。

(3)碑石已经残破不堪,但根据石龟的重量,专家推算,龟背上的石碑高度至少在15米以上。必喜一般是帝王将相为自己立的神道碑或纪功碑,但这尊必喜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必喜。然而从残碑上的几百个文字中,却丝毫找不到有关碑主人姓名和身份的任何记载,从石碑的断裂痕迹来看,显然是人为损毁的,而且碑上的字迹纹饰刀痕历历如新,丝毫没有风化的迹象,应该是刚建好就被埋在地下的。

(4)那么,这尊巨碑的主人是谁,体量为何如此巨大,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它刚刚建好就被砸毁而深埋于地下?考古专家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和研究。

四、历史记载
1、根据历史记载,唐以后的后晋、后周时期,真定的主人只有一个,他叫安重荣。

2、那么安重荣是什么人呢?《五代史》记载,安重荣是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的部下,曾担任石敬瑭的卫队长,为石敬瑭建立后晋立下了汗马功劳。石敬瑭看他忠诚可靠,就把真定节度使的要职授予了他。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动荡时期,安重荣控制真定后,目睹一个个帝王都是凭借武力以藩镇节度使起家,已经兵强马壮、羽翼丰满的安重荣,心态悄悄起了变化。这尊必喜很有可能就是安重荣在这个时候建造的,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如此空前绝后的体量,说明他已毫不掩饰称帝之心!

3、公元941年冬天,安重荣认为时机已到,举兵反晋,但由于有勇无谋,最终被石敬瑭诱杀。今天,县文化馆开始排练根据元曲作家白朴杂剧刻本改编的《墙头马上》,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演唱使用的曲调是根据元代曲谱发掘整理出来的,尽量保持了古曲的原汁原味。古朴的曲调折射了一段历史,这里曾经是元曲的故乡。
汉族舞蹈艺术--花篮灯舞
4、在宋代,真定就已经成为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杂居地,多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真定迎来了难得的文化繁荣发展时期。在元灭宋金的战争中,蒙古军队一路南下。攻克真定的将领叫史天泽,凭借自己的威望,他使真定城躲过了一场屠城的浩劫。在投奔史天泽的文人中,有一位少年的名字流传后世,他叫白朴。然而白朴在真定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忧郁愤懑中度过的。

5、蒙古铁骑到处烧杀抢掠,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在战火中丧生,这一幕幕国破家亡的惨剧在白朴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再加上长期寄人篱下,不得不忍辱偷生,尤其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史天泽竟然是不共戴天的元帝国的开国重臣!白朴的内心非常苦闷。尤其是有一天,在史天泽的家宴上,白朴又看到了让他更受刺激的一幕!这是一种宋代的宫廷舞,叫做花篮灯舞,是专门为皇室在重大节庆活动时表演的。如今,那些宫廷里的乐工和舞伎流散真定,竟然沦落到为蒙古贵族卖艺的地步。那些蒙古贵族们则以征服者的姿态尽情欣赏着他们眼前的“太平美景”,舞池中的舞伎却要强颜欢笑,白朴感觉受到了极大的羞辱!

6、史天泽仰慕白朴的才华,曾多次举荐他做官,白朴郑重其事地给史天泽写了一封信,声明如果再保举自己做官,下一封收到的将是绝交信!人说愤怒出诗人,国家不幸诗人幸。白朴开始潜心投入元曲的创作中,他在作品中倾注了对中原的无限向往和对自由的无比渴望。白朴先后创作出《梧桐雨》、《墙头马上》等杂剧名作,成为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的“元曲四大家”。白朴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再现了元代的社会现实。由于他的理想和愿望在社会现实中没有出路,因此浪漫主义的色彩更为强烈,形成了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特色。特别是他那悲喜相生、以悲衬喜的艺术手法,更是独树一帜,开启了元曲创作的一代新风。

7、一批与白朴有着相同遭遇的中原文人也汇集在白朴周围,壮大了元曲创作的影响和声势,使真定成为仅次于大都而又先于大都的元曲发祥地,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文化的发展也带来真定商业的全面繁荣,正定县志记载,元代的真定设有印发纸币的官坊,纸币广泛使用,集市贸易的繁荣甚至吸引了阿拉伯、大食国和西域等地的商旅。公元十三世纪,马可波罗辗转来到真定,感叹这里的繁华盛景,在他的游记中把真定描述成一座“贵城”。

8、每年农历5月17日,是城隍的生日,每逢这一天,正定县城的老百姓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城隍仪式,祈求城市的太平和安宁。100面战鼓排成壮观的阵势,再现当年战场的雄姿。常山战鼓表演成为祭祀活动的主角,那么,祭祀城隍为什么要用战鼓呢?瓮城,700年前修筑于明初,它环绕正定城,方圆24里,这座城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四个城门的设计,当敌军兵临城下时,先诱敌深入,待敌军进入瓮城,四周大门紧闭,瓮城中的敌军将进不去,出不来,就好比瓮中捉鳖。

9、公元1398年的一个夜晚,月明星稀。明王朝燕王朱棣的五千先头部队无声无息地潜入正定城下,当时朱元璋刚死,燕王朱棣起兵南下,与建文帝争夺天下,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变”,真定西靠太行山,又成为这次事变厮杀最惨烈的战场。瓮城易守难攻,偷袭真定是他们蓄谋已久的计划。2000名士兵进入瓮城,四周静得出奇,仿佛是一座空城。先锋官不由紧勒了马缰绳,向城墙上观望。就听半空中象惊雷一样的一声炮响,滚木雷石倾泻而下,把城门堵死!一万名弓弩手从城墙垛子后面同时探出头来,万箭齐发,预先埋在壕沟里的石油熊熊燃烧。城头又突然响起了一阵撼人心魄的战鼓声,这是预先操练好的战鼓队。

10、守城主将亲自击鼓,战鼓一阵紧似一阵,穿透长空,既鼓舞了守城的将士,又搅得燕军心惊胆战、阵脚大乱,一拨一拨的刀斧手冲出来屠杀,燕军被动挨打,自相践踏,2000铁骑一个也没跑出去。而城外的援军也被埋伏在四周的守军分割成好几股,自顾不暇,被冲得七零八落。主力部队被迫后退40公里,休战一个月。燕王朱棣自从远征以来,遭遇前所未有之重创,战事之惨烈,历史上称为“真定之屠”。而常山战鼓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在守城之战中立下了奇功,从此声名远播!

11、战争一直打了四年,当燕军占领真定时,城里的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几乎成为一座空城。据明嘉靖年间的《真定府志》记载,此时的真定,人口数和户数都不及金代的百分之十,成为真定历史上最灰暗的一页。在真定之战中吃尽苦头的朱棣,恐怕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里的战略意义。要想巩固这个京城的南大门,必须尽快恢复这里的人口。他定都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山西等地迁移大量的移民。正定有个村庄叫牛家庄,绝大部分村民都是明初迁来的山西王氏家族的后代。

12、据说,临走的时候,为了便于跟当地人区分开来,家中的老人把每一个离家的人的脚上的大拇指甲剪成两半。至今,这里山西移民的后代脚上的大拇指甲仍然是分成两半的,几乎无一例外。王氏家族至今还保留着老人为儿孙修剪脚指甲的风俗,就像一个古老的宗教仪式,虔诚而又庄重,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祖先留下印记的敬重。

13、从这个时候起,汉族人取代昔日的少数民族,成为这里的主要人口,而其主要成分又是山西人。公元1723年,清雍正皇帝即位。雍正名胤祯,为避他的名讳,把真定改名为正定,并沿用至今。雍正七年,设直隶府,治所从正定迁到保定,京城的南大门北移。正定从此失去了华北平原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今天的正定县城,已经发展为一个小型工业城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之一。昔日的刀光剑影已经远去。风云变幻,岁月沧桑,这座古城就像已经谢幕的演员,静静地侧身于历史的帷幕之后,留给后人的是岁月悠远的回响。

五、产生、流传
1、花篮灯舞产生、流传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地区,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花篮灯舞源自道教祭祀仪式,属道场法事《九幽灯》的“穿灯”一节。它自三十年代起,几经各家道教艺人的不断充实、修饰,直至五十年代中期,遂推衍为《穿灯舞》而自成一体。

2、1956年,龚路薛肇南、顾路冯炳魁等道教艺人受党的“双百”方针的感召,将道教“穿灯”改编成《穿灯舞》,易男舞为女舞,更换了某些队行和道具,成为八个姑娘每人一手执化灯,一手执手帕,以戏曲旦步为基本步法,围绕着地上表示东南西北的四盏花灯,穿插出各种图形。

3、该舞蹈由顾路去顾东业余剧团排练演出,于1956年12月参加江苏省(川沙县原属江苏省辖)农村业余文艺会演;翌年三月,又随江苏省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创作、表演优秀奖。全体演职人员在怀仁堂受到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栗欲、周扬、刘芝明等中央首长接见,并合影留念。

4、北京演出归来后,道教艺人薛肇南、冯炳魁等对《穿灯舞》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去掉了原来安放在舞台四角的四盏瓶式“牡丹花灯”,丢弃了手帕,并改手中的“六角灯”为“花篮”。这一改动,最终突破了原“穿灯”的框架,使崭新的民间舞蹈脱颖而出,并取名为《花灯舞》。

5、1959年,川沙县划归上海市管辖后,是年元旦,《花灯舞》在上海市一九五八年度群众创作会演中,又获得民间舞蹈一等奖。几经演出,不断改进,《花灯舞》日臻完善,有易名为《花篮灯舞》,在花篮中加进了能闪亮的电灯炮,突出主要道具在舞台演出中的效果,充分体现出“灯”的作用。

6、同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了又薛肇南等编舞、牟登岗改编的《花篮灯舞》一书,将音乐、动作、造型、构图等加以固定使之广为流传。

六、文化影响
1、1978年,在川沙县文化馆同志及薛肇南等民间艺人的指导下,龚路公社文艺工厂对《花篮灯舞》进行了恢复排练,参加了花篮灯舞上海市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在人民大舞台作了公演。1986年9月,被邀演于黄浦区首届艺术节;1987年6月,献演于上海国际艺术节;

2、9月又参加了国庆三十八周年暨川沙县首届艺术节的庆祝演出及行街表演。2006年8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文广中心又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复排,并参加了“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报演出”,这一民间舞蹈已经成为上海市郊的保留节目。

3、《花篮等舞》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孕育而成的新型舞蹈,她的产生和成功,为我们对传统艺术的借鉴,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并将以其独特的风姿永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史册。

目录

一、基本简介
二、基本步法
三、历史回顾
四、历史记载
五、产生、流传
六、文化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