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安徽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 花腔渔鼓

2016-06-24 >>编辑:常识坊整理

花腔渔鼓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萧县的汉族曲艺艺术形式,也称渔鼓道情,是萧县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由萧县艺人薛本信吸收当地民歌号子和其他曲种音乐,自创多种花腔,丰富了寒腔渔鼓曲调,故又称做薛派花腔渔鼓;主要

安徽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 花腔渔鼓

        花腔渔鼓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萧县的汉族曲艺艺术形式,也称渔鼓道情,是萧县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由萧县艺人薛本信吸收当地民歌号子和其他曲种音乐,自创多种花腔,丰富了寒腔渔鼓曲调,故又称做“薛派花腔渔鼓”;主要在皖北、豫东地区流行。列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

        花腔渔鼓,也称渔鼓道情,是萧县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传说1573年-1620年(明万历年)间,就有道情艺人演唱;1825年(清道光五年),艺人被邀到县衙内宅,演唱寒腔渔鼓;[1] 1919年,萧县艺人薛本信在寒腔渔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其他曲种——民歌号子和徐州梆子戏的营养,新创的曲调有花腔,尾音花腔和衬字花腔等。[2] 丰富了寒腔渔鼓曲调,故又称做“薛派花腔渔鼓”;主要在皖北、豫东地区流行。

2、主要特点

        萧县渔鼓道情曲调,除寒腔渔鼓原有曲调外,新创的有慢板花腔、流水花腔、衬字花腔、尾字花腔等;演唱者衣冠整齐,左臂抱鼓、左手打简板,右手击鼓,前期唱戒恶从善曲目,庄重严肃。后期唱以反映黎民百姓生活的《黑驴段》、《翻车段》、《借髢髢》等段子时,生动轻快,声情并茂;经常演出的中长篇曲目还有《丝绒记》、《小姑贤》、《雷公子投亲》及《孟丽君》等。

        萧县渔鼓道情,除新创花腔外,重要特征还有:一是打破简板平直击拍的方法,把连板、捋板、花板交叉运用,又在一板三眼中增加多种装饰花板;二是击鼓时,融抹、挑、弹、捻手法于一体;三是发声时也用舌齿音,表白方言带几分梆子戏韵味;四是擅长摹拟各种人物的动作姿势和腔调等; 击鼓时,融抹、挑、弹、ran于一体;发声时,气吞丹田,有时也用舌齿言,使学唱时声腔变化多姿。花腔渔鼓,还善于摹拟各种人物的动态和腔调,形象逼真、声情并茂。

目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