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坊-常识网,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生活百科!

网站地图 问答网

常识坊

从《达达瑟》看海南黎族舞蹈

2017-02-27 >>编辑:常识坊整理

黎族歌舞诗《达达瑟》继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囊括创作、表演、舞台美术三项金奖后,又荣获了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编导奖。作为该剧的6位编导之一,心里总是琢磨着要写点什么,以了宿愿。 海南岛自古

1、介绍
黎族歌舞诗《达达瑟》继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囊括创作、表演、舞台美术三项金奖后,又荣获了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编导奖。作为该剧的6位编导之一,心里总是琢磨着要写点什么,以了宿愿。

海南岛自古以来就孤悬海外,形成了与中原文化形式迥然不同的、独特的海南文化现象。就舞蹈领域讲,即是以黎族舞蹈为代表的,集鬼神崇拜和自然崇拜于一体的舞蹈形态。1983年以前,在以陈翘老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胶林晨曲》、《摸螺》等蜚声国内外的优秀舞蹈作品,并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自从广东民族歌舞团集体搬迁广州后,海南的舞蹈事业走进了低谷。经过了10年的努力,终于产生出了《达达瑟》,再次将海南的舞蹈事业推上了一个高峰。
从《达达瑟》看海南黎族舞蹈
2、发展
回首海南这50年舞蹈的发展史,一个是以《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摸螺》等作品为代表的“珍珠生辉”的阶段;另一个就是以《达达瑟》为代表的“花环灿烂”的阶段。从第一阶段的作品形式来看,多选材于生活的某一侧面,或劳动,或爰情,并就选取的点加以深刻的挖掘,高度的凝炼,浓缩成一颗颗珍珠,撒落于黎族生活的四方八面,点状独标在其所表现的各个领域;而《达达瑟》则总览全局,由曲序、上篇、中篇、下篇及尾声共13段既独立成章,又环坏相扣的节目组成。它独立,是因为每一个节目都是绝对完整的舞蹈作品;它关联,是因为在创作之初,导演就已经精心地将之置于黎族人民生活起居这一大背景之下,用劳动与爱情这两条大主线作为脉络,A段启之必B段承之,C段转之必D段合之,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如:在劳动这一脉络上,导演就恰如其分地选取了《山兰女》、《山兰架》、《织彩贝》等题材。这不仅是从劳动的形式上,而且是从劳动的心情上,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黎族人民的内心世界。在另一条脉络——爱情方面,导演又选取了《探情谣》、《云山恋》、《迎新娘》、《阿寿婆》这几个阶段性素材,让观众朋友犹如读章回小说,言有未尽之处,且听下回分解,预示着黎族文化的渊远流长,生生不息。

但广东民族歌舞团离开本岛后,在近20年的时间里,海南的舞蹈创作演出多不如人意。更有甚者认为海南黎族歌舞已被挖尽。《达达瑟》的编剧、总导演蒙麓光及其他导演们在分析了上述“舞情”后,以锐利的目光,瞄准了黎族,着重挖掘民族性,并最后以它的成功再次证明,黎族舞蹈矿藏丰富、文化品位高,只要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艺术之泉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达达瑟》在剧本创作上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得益于对黎族人民生活深刻的观察和体验,将其定位于乡土文化的基点,既不去与大团体拼技巧,也不去和大城市拼投入;在一种你强我避,你无我有,你有我特上下足功夫。选准立足点后,决定在“新、奇、特”上寻求突破。陈翘老师的作品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不能在素材及反映层面上加以突破,后来势必成为亦步亦趋的“学步者”。经过思索分析,大家发现黎族人家由于生活在山区,每天都要爬山,其居住的船形茅屋普遍都较为矮小。因此,生活习惯形成的腰肢扭摆,除了陈老师提炼的“S”之外,还有“Z”字形。也就是说,除了婀娜的“侧三道弯”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沉重的“正三道弯”,脸朝黄土背朝天。

因此,就有了凝重得几乎贴住地面的《围猎曲》,也就有了压弯脊梁的《山兰女》;既有了牛背上牧童悠扬的树叶声,也有了永远唱不完的《歌赶鸟》。而在“奇” 与“特”上,编剧凭其广博的艺术积累,确立了绝不雷同、推陈出新的创作基调:在反映黎族人家劳动生活方面,选取了《牛踩田》这种近乎原始的劳作方式,只有在海南五指山区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才能产生,也才能区别于中原文化中那种属于夏、商、周时期的劳作方式。在舞台上通过人与动物及自然的较量中,生动地再现出来,深刻反映了黎族先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当你看着舞台上一张张纯朴真挚的脸庞,听着一段段发自肺腑的歌谣,你能分得清这是舞台之舞还是五指山之舞,这是《达达瑟》还是“三月三”吗?

现在我们更坚定了坚持民族化道路不动摇,坚持以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为主导方向不动摇,并以《达达瑟》的成功经验作为一个参照系,将海南目前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的苗族、回族、儋州调声、文昌盅盘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展现于祖国乃至世界舞台,让海南的舞蹈事业更加灿烂辉煌。

目录

相关文章